河南平顶山曹镇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河南平顶山曹镇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田园综合体对于助推乡村经济、实现乡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依据生态学的共生原理, 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对田园综合体进行研究, 提出三生同步、三产融合和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发展模式。以平顶山曹镇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为例, 总结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思路、三种主要建设模式 (产业共生模式、旅游共生模式、田园社区共生模式) 及组织运营, 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田园综合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9年, 中央财政将划拨50亿元支持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田园综合体对于助推乡村经济、实现乡村现代化意义重大。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以来, 该模式受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广泛关注,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 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如何构建和谐共生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推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是一个亟待探究的时代命题。

1 共生理论研究及应用
1.1 共生理论的提出
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早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 (Lynn Margulis) 等人提出, 认为生命有机体与新的生物群体融合共生, 是地球上所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共生”是一个生态学概念, 指不同生物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 互为依赖、各自获益的相互关系[1]。共生理论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 共生环境指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 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形式。
1.2 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共生理论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袁纯清最早引入共生理论, 运用共生理论研究小型经济, 并将生物学创新为社会科学共生理论, 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2]。吴世辉等人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对旅游共生进行探究[3,4]。周碧华等研究了产业共生的巨大优势[5]。董家田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综合体建设新模式、新理论与实践路径[6]。黄敏以古镇旅游开发为例, 基于共生理论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 分析了共生体中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 得出了必须充分调动当地政府和旅游者在共生体中的作用, 带动整个共生体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有效传递和交换, 保证整个共生界面顺畅, 最终达到一体化共生[7]。吴敏研究了田园综合体全景产业生态链共生发展模式、以农耕文化为根基的构建思路、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多产业集群形成的内源性动力机制等[8]。目前, 关于田园综合体的共生理论研究整体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理论高度, 难以很好地指导田园综合体实践建设。
 
1.3 共生理论的应用
受共生理论思想引导, 在农村发展新阶段适时提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新任务。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空间载体作为共生环境, 将各项产业依其特性合理归置组合成共生单元, 进而通过立体产业链将各产业单元有机链接,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复杂、有机融合、稳定持续的田园共生体 (见图1)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 要从“三生同步” (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 、“三产融合”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和“三位一体” (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的全局角度科学推进。

2 田园综合体建设
2.1 建设思路
田园综合体建设, 要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 倡导生态、低碳、环保等科学理念, 以农业产业为核心, 将农业、旅游业、加工业、服务业、休闲商业、地产业等产业单元共生构成全景产业生态链, 共同构建产业发展格局, 并作用于多产融合、多元复合的田园共生体。
2.2 建设模式
根据共生理论, 从产业特色和空间布局的角度, 可将田园综合体归纳为3种建设模式。
(1) 产业共生模式
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形成“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民俗文化”、“农业+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打造田园综合体。
“农业+旅游观光”将农业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 形成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模式。“农业+科技研发”将农业科技植入农业, 推动农业的生产工艺创新、要素创新、品种创新等, 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农业+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注入农业生产、展示活动中, 通过直观、体验的模式让游客感受文化魅力。“农业+互联网”通过网上平台, 打造精品农业, 创建特色品牌, 提升产品知名度。
(2) 旅游共生模式
以旅游作为主导产业, 形成“旅游+自然资源”、“旅游+创意文化”、“旅游+农情体验”等模式, 带动田园综合体发展。
“旅游+自然资源”以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基础, 发展度假旅游、诗意居住、缓行漫步、静养等为核心的田园景观和休闲集聚。自然资源开发应突出乡土气息、乡野风情, 体现“土”、“野”、“俗”, 让人们感受自然的魅力, 成为养心、养身、养神之佳选。“旅游+创意文化”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 推动农旅结合和生态休闲旅游, 形成产业、旅游、生态融合互动的农旅型综合体。“旅游+农情体验”以农业资源的生产、加工、利用, 融合农业生产、田园食品、民俗文化等多元要素, 满足游客食、购、游、娱、学、悟等需求。
(3) 田园社区共生模式
田园社区是由原住民、新居民、创客人群、旅游人群组成的新型共生单元,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需要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乡村创客、农民多方的参与, 实现合作共赢是新型共生单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田园社区应打造四个层面的共同体:第一层是利益共同体, 没有利益的共同, 其他没有依托;第二是情感共同体, 培养共同的情感, 才能巩固共同利益;第三是文化共同体, 要培养共同的价值观;第四在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形成命运共同体。
2.3 组织及运营
田园综合体是一项牵涉面广, 关联性强的复合型产业开发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农村集体组织、企业和农民的协作。政府重点负责政策引导和规划引领, 搭建好用地保障、人才支撑、财政支持等发展平台。农村集体组织重点负责盘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林地使用权等现有资源。企业主要负责田园综合体的开发改造、产业发展和实体运营。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流转享受分红, 基本流转模式包括出租、转包、转让、抵押、互换以及入股。

3 案例分析
3.1 项目名称
平顶山曹镇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
3.2 项目背景
韭菜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平顶山发展韭菜产业具有独特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平顶山农科院拥有雄厚的研究团队, 韭菜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平顶山韭菜已入选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平顶山培育的韭菜种子曾搭乘“神舟三号”飞船登上太空。目前, 平顶山生产的韭菜种子市场占有率达到60%, 韭菜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800多万亩, 增加社会经济效益90亿元以上。
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位于市区西南部, 东接平顶山市区, 北临国家级湿地白龟山水库, 环境优美, 交通便捷。项目总占地面积8万多亩, 涵盖曹镇乡全部27个行政村及河滨办事处沙河以南8个行政村 (见图2) 。
图2 项目区位图

  

图3 空间及产业规划
 
3.3 发展目标
一是实现韭菜千亿级产业规模, 二是打造平顶山韭菜城市的一张名片, 三是形成乡村振兴的示范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3.4 总体规划
3.4.1 空间及产业规划
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空间特点, 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规划结构” (见图3) 。
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核心区:以农科院为龙头, 建设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研发区、集成示范区、韭菜种植示范区;配套建设农机、农资展销中心、韭菜产业园、韭菜文化体验区、综合服务区等。
两带:滨湖生态景观带、大泥河田园风光景观带。
三区:韭菜产业科技示范区—以农科院为核心区域, 发展循环、高效、生态韭菜高科技示范园区;万亩高效稻田示范区—以银王村以西, 张庄村以东为中心区域, 建设国家级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基地, 发展循环高效农业;韭菜休闲农事体验区—以韭菜为农耕文化, 建设体验园区, 让身处钢筋水泥建筑丛林的人们远离喧嚣、品味大自然的诗意田园生活。
 
图4 特色旅游规划图
 
3.4.2 旅游规划
依托白龟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规划韭菜博物馆、农夫集市、水上乐园、荷塘月色、大坝花堤、稻香蛙鸣、百香果园、艺术花海、鱼陵山汉墓遗址等旅游景点 (见图4) 。
3.4.3 田园社区规划
在曹镇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用装配式建筑进行新农村建设, 使这里成为装配式建筑的展示区, 并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政企高校合作示范基地, 选择试点村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生态循环处理的新模式, 以打造生态宜居村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4 结语
田园综合体的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 运用共生理论推动田园综合体建设, 真正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 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以平顶山曹镇韭菜科技田园综合体为例, 针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思路、建设模式、组织及运营开展探索, 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田园综合体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者:张文军 魏巍 邢燕)

 

时间:2021-3-2 编辑:古村落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