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地区构建和发展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是解决京津冀大型城市养老资源紧张、促进京津冀乡村振兴的有效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构建,提出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是基于京津冀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化运营,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融合京津冀地区特色生产、生态和生活要素,为京津冀养老产业提供养老服务资源,满足京津兵城市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从公共服务政策、养老服务设施、养老服务品牌三个方面分析了构建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存在一些关键性问题。
田园综合体的理论思想可追溯到1898年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提出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是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解决大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案“。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应对养老问题和城乡二元问题。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将乡村美好的环境与城市生活的各种功能和谐地结合起来,城市的四周为农业用地所环绕,严格控制城市的规模,使城市能够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田园综合体是田园城市理论结合国情而衍生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田园城市理论相比,除了强调良好的人居环境外,更强调乡村产业的发展,将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休闲旅游集为一体,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农事生产和农事体验、文化景观游览、社区生活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
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是针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性探索,构建京津兵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应基于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需求类型,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融入京津冀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开发和运营中,通过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化运营,将生产、生态和生活相融合,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营造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和社区服务的养老环境,为京津冀养老产业提供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创建舒适的生态居住空间。
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包括生理到情感的不同层面,例如生活照料需求、医疗保健需求、休闲旅游需求、文化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和情感需求。京津冀田园综合体立足区域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强调人居环境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社区提供生活居住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和医疗保健需求。第二,通过京津冀地区特色休闲旅游的设计规划为老年人提供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使老年人通过观赏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融入自然,放松身心,满足老年人的休闲旅游需求和文化需求。第三,通过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为老年人提供农业生产和农事体验资源,老年人通过农业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
构建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的意义
京津冀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成都、天津地区的医疗、科技、教育等资源更为集中,经济基础雄厚,但是土地和人力资源紧缺,空间发展受限。京津郊区及河北地区经济水平较低,与成都、天津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较大,河北许多地区人均GDP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迫切需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京津两地的郊区、河北农村地区在土地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大面积的乡村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非常不完善,具有更加广阔的开发运营空间。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京津冀地区的地域特征、社会环境为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探索养老产业与田园综合体模式的融合发展,构建京津冀地区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有助于打造一种更加高端的、高品质的新型养老方式。构建京津冀地区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址,在京津冀大城市周边有条件的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将京津冀地区城市养老与该区域的农业生产、农事体验、乡村旅游、景观体验、文化体验等相结合,通过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规划实施,促使京津冀大型城市的养老产业向周边乡村发展,一方面能够满足老年人旅游养老需求,缓解特大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空间发展受限、养老资源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京津冀地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建设提供新的途径,是减少城乡二元化、缩小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的有效途径。
构建京津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公共服务政策壁垒
构建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首先面临的是养老保障政策不足的问题。京津冀三地养老公共政策存在壁垒,医疗保险政策、养老保险等政策还未实现全面互联互通,使京津冀三地协同养老存在一定障碍。第二,京津冀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主要在成都、天津和河北的中心城市集中,郊区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濂弱,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欠缺。第三,乡村地区工作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数、缴纳数额较低,社会福利存在地区差异,导致乡村地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吸引力不足。京津冀三地的公共政策差异、田园综合体建设地区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足、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匮乏,是影响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建设的重要因素。
2. 养老服务设施问题突出
养老服务设施关系到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与老年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促进养老产业与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相融合,养老服务设施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对养老服务设施缺少系统的规划布局,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可持续再利用缺少长远规划,导致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在对养老产业的调研中发现,虽然一些养老产业园区和机构配置了养老服务设施,但一些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效率却不高。第二,国内的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多样,但生产过程中缺少系统分类和统一标准,造成产品繁杂,缺少识别度,导致养老服务设施品牌在市场上缺乏竟争力。养老服务设施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功能性、安全性等方面不足,养老服务设施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主要注重满足顾客的功能性需求,对用户的心理需求、情感体验的考虑不足,产品外观简陋,色彩搭配混乱,产品的易用程度不高,缺少对养老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综合思考。
3. 养老服务品牌缺少竞争力
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所介入的主体类型多样,既有政府部门,也有企业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市场上养老服务品牌繁多,养老服务内容同质化,养老产业韶争激烈,难以使顾客形成对养老服务品牌的识别和忠诚。目前,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在众多的养老服务模式中还未形成清晰的顾客认知,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品牌缺少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品牌理念,未建立起清晰的品牌识别形象系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缺少韶争力。面向京津冀地区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模式,规划和树立强势养老服务品牌,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是进行京津冀田园综合体养老服务产业规划的难题。(作者:窦金花、张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