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涨、意义和效益
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与农业综合体、农旅综合体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脉相承的(张学勇、旷颉、楼梅竹,2019)。田园综合体是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庭庆华、杨晓卉、姜明栋,2019);“田园“体现了乡村的基本属性.“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范畴和基本形态得以长期存续; “综合体“则反映了现代乡村转型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同时,田园综合体分别在生产、生活、生态层面上诠释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生产层面,田园综合体是三产融合的新平台,是启动农村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生活层面,城乡发展差距日渐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多元化趋势加强,使得培育和开发多功能性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成为必然,而田园综合体则恰好提供了一个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口;生态层面,建设田园综合体不仅要使农村成为“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更要成为“绿水青山“的保护区和涵养地。
从建设的效益性角度看、建设田园综合体主要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经济效益方面,田园综合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融合第二和第三产业,形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性的经济综合体,对释放农村经济活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效益方面,田园综合体通过对农业生产、产业加工、文旅休闲等多个功能板块的建设,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前提下,综合促进农村经济立体式发展;生态效益方面,田园综合体强调人与白然和谐相处,河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文化效益方面,田园综合体依托于农业生产基础,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理念和先进文化思想,对城乡居民的恺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说,田园综合体以产业融合为主要特征,以构建区域特色发展模式为重要方向,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筑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二)田园综合体实跋模式及融资现状
在国外,田园综合体已有成熟模式.但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日本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是站在国家与社会的宏观层面,去解决阶段性主体变量形成的不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农业转型问题(王敬尧、段雪珊,2018)。韩国以新村运动为乡村建设模式,新村运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通过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居民自主的参与,推动农业农村跨越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与新农村、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有着内在的同质性,与国外相比,参与主体更多,合作模式更为丰富(见图1)。
当前,我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四种:一是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模式。即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从农业生产各环节人手,带动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生产加工型综合体,如四川青神县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是都市近郊现代农业观光园模式。即利用城郊区位独特优势,以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一个以休间体验为主要特色的生活型综合体、如江苏阳山镇“田园东方“综合体。三是农业创意和农事体验模式。即依托农业生态资源,以特色创意为核心,构建以乡土文明和农事体验为核心的创意型综合体,如山东临沂朱家林村“文创+旅游+生态建筑“田园综合体。四是文化创意融合三产发展模式。即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依托当地乡村民俗和特色文化,推动农旅结合和生态休闲旅游,如四川浦江县“明月国际陶艺村“田园综合体。
融资方面,由于田园综合体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需求大、投资期限长等问题,社会资金难以自发流向农村,因此金融支持成为制约田园综合体成长的关键要素(庞庆华、杨晓卉、姜明棚,2019)。一般而言,大规模田园综合体建设投资规模在20亿元以上,如四川都江堰田园综合体3年计划总投资21亿元,加上后期配套小规模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增加;江苏无锡“田园东方“的投资规模则达到了50亿元,后期持续投人还会增加。即便是小规模田园综合体其投资规模一般也以亿元级别为主,例如福建武夷山田园综合体投资规模在10亿元左右。
实践当中,全国各地乡村地区都有意建设田园综合体,但主要周于资金不足的因素,优质项目往往被搁浅。田园综合体融资难既有其他产业融资难的共性因素,亦有其自身特殊性方面的因素。(作者:薛小飞 王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