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态融合视角下山东烟台河北崖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研究

四态融合视角下山东烟台河北崖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研究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 对当下“三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山东省重点田园综合体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的基本要求。基于正在承担的田园综合体规划项目, 提出“四态融合”的田园综合体规划理念, 即从“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方面具体阐述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 并以烟台市河北崖村为例, 具体解析田园综合体“四态融合”的适应性构建, 以期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提供规划理念的借鉴与参考。
 
引言
务农重本, 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2017年2月,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1]。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提出以后, 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意义、建设模式以及田园综合体的景观设计、管理组织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3,4,5]。当前国内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基本都是围绕农业生产、产业加工、文旅休闲、生活居住和综合服务五个方面展开[6]。在搭建“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复合的休闲旅游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各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差异较大, 在建设田园综合体过程中不能照搬其他区域的成功模式, 急需要一种理念式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引导标准和规划路径。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 截至2017年, 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约3332个, 乡村旅游经营户达7.8万户,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数量居中国第一位, 具有良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基础。为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齐鲁样板, 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全省开展了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2010余年先期安排16市, 每市1个田园综合试点项目。2010余年5月, 山东率先发布四项田园综合体建设地方标准, 助力乡村振兴, 包括田园综合体建设总则、规划编制指南、田园社区建设规范、乡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等[7]。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结合正在承担的《烟台市河北崖村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项目, 提出借助“四态融合”的规划理念, 即从“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个方面构建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路径, 并对河北崖村田园总体进行了基于“四态融合”的具体规划。本研究旨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提供规划理念的借鉴和引导, 促进山东省的乡村振兴发展。

1 田园综合体概念解读
1.1 田园综合体的时代背景
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并鼓励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以来, 全国各地开展了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2017年确定河北、山西、山东等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各省选择1~2个项目进行试点示范工作。之后, 国家及各省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扶持和引导田园综合体项目。田园综合体模式不仅成为文旅资本的投资新宠儿, 更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国土空间布局规划、精准扶贫及新旧动能转换等背景下, 对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1.1.1 美丽乡村建设, 要求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传统农业园区模式固化, 无法满足更多的农业需求, 农村经济增长乏力, 亟需转型升级。这就要求新的时期调整农村发展新的模式,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指导, 大力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向生态要效益, 同环境谋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进而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2 国土空间整体规划, 要求农村整体布局更加合理规范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导农村发展的整体思路。将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机融合在一起,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 不断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 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 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就要求农村整体布局的开发必须更为合理规范, 模式运营更为科学。
1.1.3 农业供给侧改革, 要求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一侧。要求农业生产努力从需求端出发, 提高产品质量, 丰富产品体系, 扩大有效供给, 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真正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1.1.4 文旅产业体系融合, 要求农业项目走向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
田园综合体是典型的“农业+文旅+社区”的模式, 其中文旅是核心抓手, 通过文旅带动农业, 继而发展人居, 也就是保持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带动村域经济增长, 进而吸引人才返乡, 开展人居环境建设, 如此良性循环, 形成一个长治久安、产业兴旺的乡村。

1.2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
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到, 城市和乡村各有其优缺点, “事实并不像通常所说那样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 而有第三种选择, 可以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综合在一起, 即田园城市”[8]。而田园综合体正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 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在一些资源条件优越的乡村, 通过规划、建设、运营, 把带有田园特色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营造出理想的功能业态组合。以一种可以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 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美丽小镇[9]。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 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 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 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的本质特性如下:
1.2.1 “姓农为农”是根本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这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向往, 也是“田园”的魅力所在。田园综合体就是要打造一个“本来”的村子, 根本上是“姓农为农”, 农业依旧是基础性产业。由企业介入, 对接农业, 引导农业做中长期规划, 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同时,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使农民充分参与, 保证农民与企业、农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 切实从中受益。
1.2.2 “三产融合”是关键
田园综合体摈弃了原有乡村旅游开发的惯性思维, 通过规划形成跨产业、多功能的综合运营开发, 其核心就是坚持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将原来乡村单纯的生产性功能衍伸为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等各行业、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将传统乡村旅游的单一功能升级为满足观光、度假、科普、餐饮、农事体验等复合功能的乡村游, 并以此作为驱动性产业, 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1.2.3 “宜居宜业”是特色
田园综合体打造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农用地, 而是包括原住民、新住民、游客共同生活的新型乡镇, 形成发达文明后的宜居宜业的新社区。要满足“宜居宜业”就要求其具备生态价值、生活价值和经济价值。而生态价值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 也是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到田园综合体的内涵与外延之中, 形成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保证生态、形态、业态、文态的融合发展。

2 四态融合视角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探析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是各种资源要素的“综合”, 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仓储、金融、旅游、康养等各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10], 是融入业态整合创新, 传承乡村文态内涵, 整合空间形态功能, 形成生态永续发展的新时期乡村生产生活模式, 是顺应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综合开发模式。本文尝试构建基于四态融合理念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 “四态”是指生态、形态、业态、文态, 四态融合事实上是通过梳理田园综合体规划中多维度的内部结构, 提炼出田园综合体规划中最核心的四大着力点, 以生态为基础、形态为架构、业态为支撑、文态为提升, 打破农业单线发展的惯常思维, 将四大要素形成最优组合, 相融共生、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田园综合体发展的路径 。
 
2.1 生态:实现空间管制分区, 发展产业生态化
“绿水青山”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优势。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生态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中, 凸显宜居宜业的新特色。生态理念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基础理念, 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夯实生态基础。第一, 构建合理的生态格局, 实现空间管制分区。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 根据乡村的地形地貌、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因素, 精确划分生态保护区、缓冲区及开发建设区, 对乡村生态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做精准判断, 营造生态资源与乡村建设共荣共生的生态格局。第二, 产业的生态化。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运用到农业发展,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农业资源, 推广研发节能的现代农业技术, 尤其是生物质能产业的开发利用, 形成可再生能源 (沼气、太阳能) 、保护地栽培 (大棚蔬菜) 、日光温室养畜、厕所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模式, 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实现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 良性循环。第三,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 建设适合田园综合体的污水处理设施,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或污水景观化处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垃圾分类与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大宣传力度, 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通过循环利用、堆肥、回收等方式实现田园总体垃圾的最优化处理。

2.2 形态:优化村庄布局, 强化规划引导, 形成空间复合
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 提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目标定位。目前, 山东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纲领、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乡村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的指导与调控作用, 探索建立“驻乡镇规划师制度”, 为乡村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指导。第一, 构建三生空间融合的田园综合体空间形态。田园综合体规划是以乡村的山水格局为基底, 在生态适宜性、土地适宜性分析论证下, 对空间布局合理区划,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规划的复合空间。也就是农业生产加工空间与观光体验空间、居住空间与旅游接待空间、休闲旅游空间与文化生活空间等高度契合, 在保护乡村传统肌理、农业开敞空间的同时, 提升乡村风貌, 规整空间形态, 形成富有意境的田园乡村格局。第二, 加强基础设施和景观系统规划, 塑造美丽乡村典范。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要注重对道路系统的规划与梳理, 建设合理有序、遵循自然的路网体系;突出对景观系统的整体打造, 加强与区域特色的融合, 在景观色彩的搭配上注重乡土品种的使用, 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3 业态:因地制宜, 促进产业融合, 将“输血”变“造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而田园综合体成功的关键正是在于形成合理的产业支撑体系, 实现产业链因地制宜的创新融合。第一, 基础产业的提升发展。针对性地开展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 全面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将农业增长方式由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转向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二, 衍生产业的联片打造。所谓衍生产业主要是指休闲农产品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联片治理, 集中整合农村土地资源, 统筹产业布局, 实现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 实现区域共赢共享。第三, 配套产业的逐步完善。即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产业群, 通过田园综合体的打造实现三产融合, 将现代农业、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健康养生、加工销售、贸易物流等相结合, 形成从上游到下游的农业全产业链, 使农业生产的过程和成果都成为价值所在, 更多的农业资源得以利用, 形成共建共享的产业模式 (图2) 。
 
图2 田园综合体产业联动图示 
 
田园综合体产业模式的营建一定是多方参与的, 包括农民、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始终是田园综合体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政府是规划建设的重要引导者, 企业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支撑, 村集体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者也是农民利益的保障方, 四个主体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运营中共同作用、互利共赢, 让乡村由“输血”变“造血”。

2.4 文态:保护乡村特色, 构建文旅板块
文态是营造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要打造具有乡村文化精髓的田园综合体, 尤其要重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保护利用, 尤其是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民俗民风的尊重、传承。第一, 要保持田园综合体文化的乡土性。充分利用地域特色, 打造乡村艺术节、文化市集、创客基地等文旅业态集群, 成为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有力抓手。具体来说就是将文化、旅游、农业有机结合, 实现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有效推动“一村一品”的建设, 引导乡村的综合发展, 让不同群体:学生、商务、亲子、艺术家、农产品经销商等等都能在这里找回乡愁, 忆起乡情。第二, 要维持田园综合体组织管理中的乡村自治。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村民”、“政府+企业+合作社”、“政府+村委会+村民”等多种组织管理模式, 突出乡村自治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的主要地位。第三, 要注意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新乡贤的塑造。新乡贤应该是在经济、文化或其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能起到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的返乡人群, 要注重发挥新乡贤的主体作用和领头雁的作用, 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3 案例分析——“四态融合”理念指导下烟台河北崖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路径研究
3.1 河北崖村发展概况
河北崖村位于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镇驻地东南, 紧邻牟平、文登城区, 村庄与205省道相连, 临近渤海湾, 海陆交通便利。同时村庄处于烟台市旅游服务带, 南靠4A级景区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 北临龙泉温泉度假区、养马岛旅游度假区, 资源禀赋具备优势。
3.1.1 山环水抱, 农业发展基础较好
河北崖村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 南鸾河贯穿村庄, 形成山环水抱, 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土地类型多样, 北侧山地为平缓丘陵, 土层深厚, 透气性好, 春秋季日温差较大, 成为烟台苹果、樱桃的重要产区, 且多次成功举办樱桃节, 在周边地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山下土地较为平整,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全村有耕地1700亩, 粮田500亩, 果园1100亩, 山岚2980亩。
3.1.2 历史悠久, 特色民居保存完整
河北崖村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古建风貌大部分保存较好, 历史上村庄为防御野兽、抵御外敌, 形成胡同式相对封闭的院落民居格局, 代代沿续, 同宗同系,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22条胡同, 现今原居民多已迁到胡同周边居住。这种规整有序的胡同建筑体系, 在胶东现存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
3.1.3 区域经济实力较强, 市场需求旺盛
从区域高度看, 牟平区承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 承东启西, 与日韩隔海相望, 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之一;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拥有山、海、岛、泉特色资源。近年, 河北崖村政府依托“山、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着手发展旅游, 2014年被评为省级首批“宜居村落”, 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在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之下, 为河北崖村农业、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容量。

3.2 实践路径
根据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 依托项目现有自然、产业、人文资源, 规划确定了“生态优村、形态塑村、业态立村、文态兴村”的规划理念, 以乡村美好的生态环境为基底, 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根本, 以村落特有的胡同文化为主线, 以乡村旅游作为有力驱动, 打造一个四态融合, 三产联动的田园综合体标杆。
3.2.1 生态优村
河北崖村有着良好的生态本底, 在规划建设中要保留、保护村庄的山水资源, 在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后, 划分出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适宜建设区。在北侧山体的核心保护区发展林业, 保持水土。对南鸾河的核心区域增加植物组团, 优化林冠线, 保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缓冲区仍以减少人为干预为主, 适当增加绿色廊道以串联各生态斑块;将主要集散广场、人工设施布置于适宜建设区。保证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线不被侵犯, 形成山水林田村和谐发展的生态局面。
规范建设河北崖村农机合作社, 以推广农业机械化及保护性耕作技术, 如土壤深松作业、灌溉微灌化等, 逐步完善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 整修河道, 景观化处理污水。推广植物酵素生物技术作用于生态农业发展, 安装杀虫灯, 保障村内果、蔬、粮免施农药, 全面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3.2.2 形态塑村
在乡村的农业生产空间、生活服务空间融入旅游功能, 形成三生复合的空间形态。以河北崖村现有胡同空间肌理为核心, 以村内山环水抱的独特景观格局为基底, 对乡村的山、水、田园、建筑进行梳理, 合理划定功能分区, 形成了“一心一带六区”的功能结构布局 (图3) 。
 
 
图3 规划分区图  
 
“一心”是指河北崖古村落核心区, 也就是以特色胡同建筑群为核心, 对其进行综合整治 (图4) 。对建筑单体, 秉承“修旧如旧还旧”的原则, 就地取材, 进行修缮。对建筑整体空间梳理整合——强化主要胡同, 增设空间节点, 增加横向交通, 统一建筑风貌, 植入新兴业态, 使其成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中心。
“一带”是指依托南鸾河的自然基底, 形成生态、亲水的滨水休闲景观带。上游设置缓冲带, 减缓河水速度;中游利用植物搭配种植来加固河堤, 形成滨水绿带, 并且设置亲水平台、亲子垂钓基地等游憩设施;下游靠近农田, 与周围水塘结合形成良好的湿地景观, 一方面灌溉农田, 另一方面营造自然田园风光。
 
“六区”是指入口综合服务区、循环农业种植示范区、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无动力儿童乐园区、山体漫步区、乡村田园社区。入口综合服务区主要是设置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满足旅游接待、服务、集散功能。循环农业种植示范区与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构成了河北崖村现代农业板块, 其中休闲农业观光区主要包括有机农业示范园、樱桃苹果采摘园、果蔬种植基地。无动力儿童乐园区构建了区别于城市机械动力的游乐园, 以自然体验、野外游乐为核心, 与亲子游戏、自然教育、主题民宿餐饮相结合, 形成生态的、田园的无动力主题乐园 (图5) 。山体漫步区依托自然山体形成登山步道、观景台、星空帐篷营地等, 满足旅游人群的不同游览体验。乡村田园社区依南鸾河下游而建, 形成原住民、新移民、旅居者共同居住的低密度社区。
 
结合现状道路架构, 构建分级完善的交通路线 (图6) 。村庄主要车行道与205省道相连, 构成村庄中央大街;沿北侧山体和南侧河道, 形成村庄环形路;此外, 规划根据各区块的功能需求, 合理布置内部支路、田埂路、游览步道, 尤其是特色胡同区, 根据新空间、新业态, 重点对南北向交通梳理贯通, 整体形成分级明确、可观可游的乡村红星。
 
3.2.3 业态立村
规划立足农业为根本, 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六次产业。依据河北崖村现有的农业布局及自然地理条件, 形成了循环农业种植示范区和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两大现代农业区块, 以此来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农业基底。循环农业种植示范区依托原有农业基础, 引入生物技术, 取代高价化肥, 改善土壤,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形成绿色环保的农业示范园区。将农业合作社与本地科研院校合作, 开展农业技术革新, 如新品种的培育、下游产品研发等, 为休闲农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依托原有大樱桃、苹果等果蔬种植基础, 使其与休闲娱乐相结合, 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 如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自然科普教育、农业知识宣传,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体验、果树认领、瓜果采摘、动物喂养等活动项目, 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围绕旅游产业要素, 强化旅游产品的加工开发, 延展各业态的复合功能, 尤其对于胡同建筑的改造, 不止于空间本身, 更重视文旅业态的植入, 包括特色主题民宿、农家文化展馆、创意市集、采摘节庆策划等, 形成“精细化土地+体验化农业+休闲化旅游”的融合产业发展道路。

3.2.4 文态兴村
河北崖村拥有以胶东文化为主的地域民俗文化、古建留存的胡同文化, 以及当地的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祭祀婚嫁文化等。通过策划, 将其融入生产生活、景观建筑、文娱活动等载体中。在核心区域规划设计河北崖村民俗博物馆, 集中展示当地民俗民风, 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尊重历史的同时也要活化利用, 围绕村落的胡同肌理、历史文化, 打造“胡同文化市集”, 形成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将当地特色面食、马尾提豆腐等老字号商业引入, 同时也有艺术家工作区、书院、咖啡馆、民宿等板块植入。重点打造三处村内极具历史价值的场所——祠堂、戏台、老槐新树, 在旧址基础上充分修缮扩建, 使其成为村内的主要节日庆典场所和文化中心, 力求通过丰富的内容、直观的体验模式, 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文化魅力, 找回乡村记忆。
培养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利用网络, 开办农科在线视频及微信公众号, 定期推送农业技术指导信息, 评选乡贤, 逐渐建立乡村人才开发工程。

4 结语
中国的城乡发展目前已遇到诸多难题和多元诉求,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 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解决城镇化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 是乡村规划的创新探索。本文在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理念指导下, 从“四态融合”的视角入手, 将“宜居宜业的生态、空间复合的形态”作为基础和架构, 奠定了田园综合体发展格局和框架, 将“三产联动的业态和文旅综合的文态”作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和支撑, 提出具体的业态、文态的生态化、创意化发展路径, 并以烟台河北崖村为例, 进一步剖析规划路径。“四态融合”规划理念体现了“人地和谐、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其目的在于真正的将“两山理论”落于实地, 为山东省田园综合规划提炼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指导理念, 同时也为了更大范围的普惠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真正打造因地制宜, 量体裁衣的田园综合体, 实现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作者:曲琳平 王骏 李理)

 
时间:2021-3-4 编辑:乡村振兴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