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江苏省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 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但仍然存在发展瓶颈。自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为未来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归纳了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并结合无锡田园东方、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和兴化千垛田园综合体总结了现有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 提出了建设与发展对策。建议江苏省在发展田园综合体时做到因地制宜, 从农民利益出发, 紧随市场需求, 全面规划产业发展, 做到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成为振兴农村,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第16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1]。”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 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的乡村可持续综合发展模式[2]。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将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手工业等) 和第三产业 (旅游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文化产业等) 进行有机融合, 利用旅游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价值增值,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过程中强调农民参与并从中获益, 这就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同时因为将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了系统优化组合, 农村资源由此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将大大提高。
 
 
1 文献综述
 
自2012年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并在无锡阳山镇进行实践之后, 国内学者针对田园综合体这一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概念界定方面, 张玉成(2018) 认为, 田园综合体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 以旅游为驱动, 以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等人群为主形成的新型社区群落。郭涛[4] (2018) 认为田园综合体具有四个特点:农民参与受益的广泛性得到提高、融合突出体验得到有效强化、农业创意理念得到有效加强和乡村资源配置的集约性得到加强。
 
建设意义方面, 陆文婷(2018) 认为, 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的“三生同步”, 即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三产融合”, 即一、二、三产业融合;“三位一体”, 即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刘竞文[6] (2018) 认为, 发展田园综合体, 有助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能力, 最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组成体系方面, 刘竞文 (2 0 1 8) 和卢贵敏[8] (2017) 认为根据各区域的功能田园综合体可以分为农业产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综合服务区。每个区域通过农业产业链相互连接、相互契合, 形成互利共生、优劣互补的有机综合体。
 
发展类型方面, 应子义(2018) 认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模式、特色产业模式、体验经济模式和文旅融合模式。刘竞文[6] (2018) 、卢贵敏[8] (2017) 认为国内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模式、文化创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观光园模式、农业创意和农事体验型模式。
 
建设举措与应用方面, 祁建欣、李金荣等[7] (2018) 认为田园综合体需要以特定的空间环境、基础设施为支撑, 以特色农业为背景, 而且需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张春波[10] (2018) 则认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 要深入分析乡村特色资源, 倡导低碳以及生态化理念, 突出休闲地产的最大化作用。
 
 
2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类型
 
将田园综合体模式进行归纳总结,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以本地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为主导, 在现有农业的基础上, 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加工, 并结合电子商务,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创造附加价值。
 
2.2 特色资源吸引模式。
 
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为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主题, 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自然资源方面, 利用园区内特有的自然资源开发特色游乐体验项目;人文资源方面, 将当地民俗民风与文化背景结合, 开展游客体验性活动。
 
2.3 农业观光体验园区模式。
 
以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为基础, 让游客贴近自然、领略和体验农耕文明, 使“田园综合体层面”和“游客层面”相契合, 形成一个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为主要特色的休闲生活型田园综合体。
 
随着田园综合体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一些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田园综合体已经不再是内容较为单一的发展模式, 而是将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特色产业综合利用起来, 创造出多种模式相互融合的综合发展模式。
 
 
3 江苏省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研究
 
3.1 无锡田园东方——特色产业拉动+特色资源吸引+农业观光体验园区综合发展模式
 
无锡田园东方是在对田园综合体模式创新的一次探索实践, 是国内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运营最成功的田园综合体。
 
3.1.1 基本情况
 
田园东方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近郊区域的惠山区阳山镇拾房村, 园区总占地面积约合6246亩, 约占整个镇区总面积的1/10, 包含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三大板块。
 
经过4年多的落地探索实践后, 田园东方已建设完成以水蜜桃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并建成包括蜜桃度假村、田园大讲堂、田园生活馆、拾房书院、拾房手作、拾房咖啡、华德福学校、田野乐园、番薯藤TINA面包坊等业态相融一体的蜜桃主题乡村旅游度假区。开业以来已经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且游客主要来源于方圆150公里以内的城市。
 
3.1.2 发展模式研究
 
根据阳山镇的实际情况, 田园东方构建了自身的发展模式。
 
阳山镇拥有“亿年阳山、万亩桃林、千年古刹、百年书院”等自然人文资源。其自然资源包括能提供独特自然景观和肥沃土壤的上亿年死火山——大阳山, 万亩的水蜜桃种植园, 湿地及温泉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建于宋代的千年朝阳禅寺及创办于清代的百年安阳书院, 是阳山文化的根基。
 
阳山作为中国水蜜桃之乡, 拥有70余年的水蜜桃种植历史和万亩种植面积。田园东方将当地颇具规模的水蜜桃种植作为特色基础产业。同时围绕第一产业, 培育出以果品深加工、桃木挂件、梳子生产为主的第二产业;结合一、二产业, 衍生出带有阳山乡土文化的第三产业, 包括水蜜桃的观光采摘, 火山温泉, 和与书院文化及桃文化相关的餐饮住宿、文化休闲等产业。一、二、三产业均紧密围绕阳山本地的资源, 相互依存,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选址于曾经的拾房村旧址, 设计者对村庄历史做了深入挖掘, 修缮和保护了十座老房子, 对村庄内的池塘、原生树木也做了必要的保留, 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村庄的自然形态, 这样一来能确保人们能够见到最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园区内还规划了众多农事体验项目, 如水蜜桃采摘、牲畜家禽喂养等, 使游客直接体验田园生活。
 
田园东方充分利用当地产业基础和自然文化资源, 结合农业观光和农事体验, 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特色资源吸引的综合发展模式, 成为国内田园综合体模式探索的先驱, 是一次成功的且具有指导价值的实践。
 
3.2 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带动+特色资源吸引型
 
3.2.1 基本情况
 
溪田田园综合体总规划面积10776亩, 其中农业用地面积合计4980亩, 村庄用地面积合计3176亩, 山林、水系2620亩。
 
园区的主体布局是“一轴二园七乡村一社区”, 即以江宁美丽乡村生态循环线为主轴, 以七仙大福村园区和溪田生态农业园为主要核心, 以田园综合体内的七个乡村以及一个吴峰新社区为主体,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田园新社区、农业发展区、景观核心区、休闲体验区、商业配套区五个功能分区。
 
3.2.2 发展模式研究
 
园区的功能定位包括生产、生活、科普、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
 
园区的第一产业以粮油、蔬菜、瓜果、茶叶、药材、花卉等为主, 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引进了新技术, 拥有9000多m2的玻璃大棚和1000多亩由较薄田块整治形成的该标准农田。园区第二产业遵循“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针对不同季节的农作物、农产品, 进行加工、包装、储藏、保鲜, 形成产业链。
 
溪田田园综合体不仅充分利用农业田园景观, 还对溪田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 用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天仙配”传说的诞生地, 七仙大福村以“七仙文化”为基础建设了七仙福田、向日葵园、玫瑰园、紫云英花海、流水花溪等文化内涵丰富的田园景观。
 
园区在一些节假日会开展黄梅戏、皮老虎、船灯等精彩的民俗活动, 设计了多次主题节庆和农业嘉年华活动。园区内还规划建设了市民采摘园、蔬菜品种园、溪田渔村、戏沙池等, 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众多的游乐和体验项目, 结合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休憩设施, 成功吸引了城市游客。
 
3.3 兴化千垛田园综合体——特色资源吸引型
 
3.3.1 基本情况
 
千垛田园综合体项目位于江苏省兴化市缸顾乡与李中镇境内, 其核心区域为东旺村及周边区域, 包括千垛风景区核心游览区、东旺村及平旺湖东部区域, 占地4400亩。
 
区域紧邻S231、S332、S351三条公路, 交通设施完善, 交通方便快捷。
 
千垛田园综合体项目划分为四大功能区, 分别为农业景观区、休闲集聚区、农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成后, 将形成“一核、一带、一环、四心”的空间布局。一核, 指以梦字岛为核心;一带, 指以观音山、梦字岛、水上街市和民俗商业街为主体, 打造一条独具江南特色的水乡民俗体验区分布带;一环, 指以“梦”字岛、观音山和月亮桥为轴, 打造独具特色的360°集度假、养生于一体的环状分布体;四心, 分别是主入口服务中心、水上街市、月亮桥、观音山。
 
3.3.2 发展模式研究
 
千垛田园综合体的形象定位是“千垛花海、梦里水乡”, 重点打造了垛田观光、渔村体验、互动游乐和康养度假等旅游产品。
 
项目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包括垛田地貌、千垛菜花和平旺湖, 其中垛田地貌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千垛菜花是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全国最美油菜花海, 曾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入选“美丽中国”系列邮票, 千垛景区去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规划者以当地丰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垛田景观、大片油菜花为切入点, 逐步向平旺湖周边区域拓展, 使千垛花海 (千垛菜花风景区) 、千垛梦岛 (平旺湖景区) 、千垛森林 (李中水上森林景区) 这三个风格各异、景色优美的风景区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游览的园区特色。虽然菜花季节性强, 但菜花景区和平旺湖景区相结合, 千垛成功做到了“四季有花”——春天有菜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和格桑花、冬天有万亩芦花。
 
除了靠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千垛田园综合体还挖掘销售兴化特色农产品, 包括螃蟹、青虾、小龙虾、龙香芋、各种脱水蔬果等, 将精心包装的本地农产品和农产品网络平台对接, 面向全国销售, 此外还分期推出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为主题的系列产品。
 
千垛田园综合体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在原有基础上, 对景区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开发, 形成了依靠特色资源吸引游客、拉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
 
 
4 关于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索的建议
 
4.1 因地制宜, 避免千篇一律
 
田园综合体在规划建设初期应该基于当地人文地理环境, 打造资源节约型、特色型发展模式并在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这不仅仅需要将本地已有的特色产业继续发展下去, 还应该深度挖掘并开发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 打造独一无二的产业品牌和充满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例如上海金山区田园综合体利用其靠海的优势, 打造其独特的“渔文化”;沈阳的“稻梦空间”利用其四万亩连片水稻打造独特的“稻田文化”。
 
4.2 以农为本, 从农民利益出发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是“以农为本”, 以农民利益为基准点, 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为农民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和空间。同时, 可以将田园综合体作为当地农业双创载体平台, 以此实现产业的增值收益。
 
例如位于四川成都的红光镇多利农庄, 通过设立都市农业双创基金、提供全程双创孵化服务等支持政策, 相继引入了包括创客咖啡吧在内的30多家市场主体和28个农业创业项目。
 
4.3 紧随市场需求, 全面规划产业发展
 
应该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对田园综合体的产业进行综合规划, 片面重视都不利于田园综合体的全面发展。农业是支撑田园综合体的基础, 加工业保障了农产品的增值, 发展旅游业是拉动田园综合体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 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 使农业生产与观光体验、文化创新、健康养生等同时发展。
 
4.4 可持续发展,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是田园综合体吸引外来游客的基础, 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建设过程中, 应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在环境的承受范围内。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提前规划、对会造成环境污染或资源浪费的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与改良等手段, 做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例如安徽肥西县的“官亭林海”, 其利用老城区改造, 在提升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了当地风貌, 实现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一体两面”。
 
 
5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功的同时也面临了新的问题, 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为振兴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广泛讨论, 深度剖析了田园综合体的多元内涵和特色。借鉴各省市的建设经验和发展路径, 对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类型进行归类总结发现, 主要发展模式有特色产业带动模式、特色资源吸引模式和农业观光体验园区模式, 学习这些模式的优缺点, 结合江苏省自身发展特点, 并学习借鉴现有田园综合体无锡田园东方、南京溪田和兴化千垛的基本情况和问题, 能帮助江苏省更好地建设田园综合体, 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提升农业生产力。(作者:刘心怡 李路遥 吴冰晶)

 

时间:2021-3-5 编辑:乡村度假综合体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