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 对于促进乡村景观、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植物景观更是展现田园综合体乡村风貌的重要部分。文章依据促进乡村景观发展的实际目标要求, 并结合相关理论加以归纳, 提出“整体化、生态化、产业化、地域化”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 具体地描述了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并以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 论证“四化一体”景观规划策略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随着“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 乡村景观迎来了高速化的发展。然而, 其在植物景观建设过程中, 仍存在如景观同质化严重、植物资源利用率低、土地矛盾紧张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理论, 综合利用多种规划设计原则, 提出因地制宜的系统性植物景观设计方法, 以期为田园综合体的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参考意见。
一、田园综合体概述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农业园区。它集合了休闲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田园社区,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促进农业、服务业、加工业有效结合,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5阶段, 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乡村发展模式示意图 (改革开放后)
在田园综合体发展的过程中, 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着许多长期积累的问题, 其中较为突出是:一、植物景观布局与农业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土地利用布局零散、无序, 导致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率较低, 大面积的植物景观设计无法实现。三、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布局却破坏了多年保留下来的良好乡村风貌。
二、田园综合体特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针对田园综合体中植物景观方面的问题, 可通过改变和创新发展景观模式, 将景观整体化、产业化、生态化、地域化, 进一步缓解土地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 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农业与景观的复合效益;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良好的乡村风貌, 形成既有地域特色, 又具现代乡村特点的植物景观风貌。
1. 整体化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 从一开始就要将整体化的思想贯彻于植物景观设计的全过程, 以项目主题为起点, 同步推进各个节点的设计。在空间的层面, 要加强各节点之间的联系, 将各植物景观节点有机地串联起来, 形成有层次的整体植物景观组团。例如, 在开阔视线的地区, 通过串联形成并列式的植物景观组团,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觉焦点丰富植物景观的层次;而在视线受到限制的区域, 用递进式植物景观组团, 实现步移景异效果, 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游赏体验。在节点设计的层面, 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设计手法、表现形式构成元素等, 加强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 推动植物景观的整体化。例如, 将某一类代表性植物合理地应用于各节点中, 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景观效果。
2. 生态化
植物景观要进行生态化的设计, 在其设计过程中, 首先要根据田园综合体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地选择植物进行搭配。一般以当地的乡土植物为主, 结合部分引进的植物种类, 注意乔灌草的搭配, 打造出复杂稳定, 并能长期共存的植物群落, 同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植物景观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 还要发挥其生态环保功能。例如, 在园区的道路两旁合理配置雪松、马尾松、杜鹃、月季、常春藤等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 可有效吸收吸附当地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尘埃粒子等, 以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形成绿色生态廊道的植物景观。
3. 产业化
植物的景观设计要产业化, 可将植物景观设计与第一产业相结合, 依据生产需要适当引入经济作物, 增加景观的生产性功能;与第三产业相结合, 将教育科普意义融入其中, 突破景观单纯具备观赏价值的局限性,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 在进行大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空间、时间等相关要素, 以粮食、茶、花、果等色彩明显、季相变化丰富的经济作物为材料, 形成具有观赏效果并且体现乡村风貌的大地景观。
还可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方法, 结合田园综合体自身特色, 以农业、林业作物为主体, 构建具有教育科普意义的作物景观。譬如, 将豌豆、南瓜、葡萄、猕猴桃等攀援性作物按结果时间顺序依次种植, 打造景观科普廊架;将柿树、柠檬树、蚕豆、花菜、大蒜等作物按照竖向空间层次及季节种植顺序, 依次种植于道路两旁, 形成一条农业作物科普景观道。
4. 地域化
植物的景观设计要地域化, 在设计时, 要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的要求。自然因素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水土条件、气候条件、动植物等。要尊重并灵活运用自然的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 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最小限度地进行改造, 打造自然宜人的植物景观。例如, 在地势平坦的地区, 适合种植大片的粮食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等, 赋予其柔和的视觉效果。同时, 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 形成地域特色, 在景观营建时, 尽量多选用乡土树种, 在形成地方特色的同时, 也满足了生态化的要求。
人文因素包括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植物景观的文化内涵可以体现田园综合体的形象、面貌和气质, 因此在设计时, 还必须尊重其所处环境的文化, 把握植物景观的风格和主题, 充分挖掘当地植物文化对植物造景的现实意义。例如, 搜集与当地有关的诗文并从中提取相关植物景观描述, 将诗文意境通过现代的造景手法进行生动再现。此外由于南北方的地域差异, 北方地区的植物景观多豪放粗犷、大气磅礴, 而南方地区的植物景观则更为温婉细腻、小家碧玉。这些因素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都需列入考虑范围, 从而体现地域差异性, 打造地域化的植物景观。
三、南京溪田生态农业园景观模式分析
1. 项目背景
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位于江宁区横溪街道西岗社区, 山、水、文脉资源丰富。项目依托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 利用现有山水资源, 以农业为主导, 推动农业、制造、互联网、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
此次植物景观调研以溪田田园综合体为对象, 对其植物景观现状进行考察、评价, 并结合上文佐证相关观点。
2. 调研植物结果分析
据统计, 南京溪田农业生态园共有112种造景植物, 共计57科101属, 乔灌草比例、常绿落叶占比以及乡土树种占比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植物数据分析表
3. 植物景观整体化分析
溪田田园综合体植物景观规划以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为设计主题, 统筹各景点设计, 如田园综合体中的董家麦地、七仙福田、天宫采摘园等景点均围绕该主题进行设计。又以自东向西的主游览路线将各植物景观节点有机串联, 加强景点之间的空间联系。最后, 在进行具体设计时, 园区内各节点使用相同的设计语言, 以原有的乡村风貌为基础, 运用现代设计手段, 形成既具观赏特点又能够最大程度展现原有乡村风情的植物景观, 最终体现为植物景观的整体化。
4. 植物景观生态化分析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大量运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占比达62.50%) 进行景观营造, 提升了植物景观的适应性。在植物配置上, 使用黑松、木兰、山茶、檵木、麦冬、萱草等, 形成多个层次的植物景观体系, 增强了植物景观的稳定性。一个复杂且稳定的植物景观群落, 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景观体验, 也为后续景观随时间演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同时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园区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吸引鸟类、蛙类等野生动物, 充分体现和谐共存、持续发展原则。
5. 植物景观产业化分析
该田园综合体以第一产业为基础, 通过植物景观设计促进了多产业融合发展。其中以农作物生产为主要功能的七仙福田、董家麦地、七仙茶园等具有很好的景观观赏效果;而溪田渔港、天宫采摘园、百草园与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普教育相结合, 是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和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樱花水溪、蜂蜜花海、七仙玫瑰园则能在相应时节与婚纱摄影、旅游观光等项目结合。依托一、二、三产业, 融合科学的植物景观设计, 优化各个景点的植物景观, 使其与产业结合, 丰富游客的体验, 形成了良性的生态产业链, 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6. 植物景观地域化分析
植物景观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因素首先体现在地形地貌上, 因地制宜, 没有大规模的改造, 较好地保留了原有地形。在低洼地开凿湖泊, 建造水景——溪田渔港;在平原地营造可食性地景, 营建大地景观——董家麦地;在地势高的坡地上栽培茶树——七仙茶园, 均取得了很好的景观效果。水土条件上, 园区内土壤呈弱酸性并且水源充足, 其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所栽培的茶树等植物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园内种植的多为乡土植物, 占到总数的六成以上。在人文方面, 园中把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很好地融入到了植物景观当中, 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命名中也反映在其实际的营建中。例如七仙福田, 它通过规划把麦地拼接成了传说中鹊桥相会的图案, 融合了当地文化, 富有趣味。
四、结语
田园综合体是国家未来一段时间推动我国乡村景观发展的重要模式, 同时其对于改善乡村当前的植物景观面貌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溪田田园综合体的实践证明了“整体化、生态化、产业化、地域化”四化一体的规划策略具有系统性和合理性。但实际中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均存在的特殊性,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逐步增加样本数量, 通过大量的实践来不断提升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普适性。(作者:刘鸿儒 葛文佳 陈前 黄艺璇 洪培培 钱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