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阳山镇拾房村田园综合体导向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无锡阳山镇拾房村田园综合体导向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研究

       田园综合体是当下拉动我国乡村发展的新生模式。成功的田园综合体可盘活农村的“三生”空间, 吸引外来资本的注入, 为当地的乡村空间带来重构, 提升本地的经济和环境。以无锡市阳山镇拾房村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 对田园东方的开发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建设田园综合体前后的拾房村“三生”空间进行对比, 研究拾房村的乡村重构问题。结果发现:在田园综合体建设前后, 乡村的“三生”空间由单一的空间组合变成了复杂的复合型空间, 乡村的土地空间得到了升华, 构建了产—居—业—游—乐合为一体, 农业发展动力强劲、旅游服务功能完善、环境宜居宜业的田园综合体, 这不仅是对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响应, 更营造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
 

       1 引言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城乡差异巨大, 城市与乡村发展呈现两极发展状态, 我国的乡村资源利用率低、农田空置、经济发展缓慢、乡村特色文化逐步消失, 乡村低效粗放的经济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远低于城市发展。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乡村发展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 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代乡村的功能和作用有了转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然要进行乡村的空间重构。
 
       我国发布的“一号文件”给乡村发展带来契机, 文件提到:“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 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文件颁布之后, 全国各地分别开展了各种类型的田园综合体建设, 这是对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响应。但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否为乡村发展带来明显的成效, 又如何影响乡村空间, 如何体现出美丽乡村与新农村的还需要探讨。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内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的调查, 对无锡阳山镇拾房村进行了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田园综合体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模式, 通过田园东方建设前后拾房村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 (简称“三生”空间) 的变化, 探索无锡田园东方建设对无锡阳山镇拾房村乡村空间重构带来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拾房村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无锡, 南临太湖, 北靠京杭大运河,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环境优美、周边经济发达,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2007年3月, 阳山镇被批准建设省级火山地质公园。阳山镇火山周边土壤肥沃, 蕴含丰富的温泉资源, 适宜水蜜桃生长;境内保存有完整的始建于宋代的陆墟桥、清代的安阳书院、新渎老街等历史古迹, 其中安阳书院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无锡田园东方基地位于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北部, 与大小阳山相对望。基地内最大的特色是由穿流而过的双河与数公顷水田桃园构成的“一山二水七分田”的典型江南乡村湿地, 水资源占有率是该地区别于其他地块的最大优势。本文对一期开发的“无锡田园东方蜜桃村”原拾房村进行了研究。
 
       2.2 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法:运用区域调查和区域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调研, 收集第一手资料, 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在本研究中, 我们在无锡阳山镇拾房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走访游客、村民和园内从业人员,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 主要包括游客、在此务工的原住民和田园东方工作人员。每次访谈时间在30min以上,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游客-所在地、家庭成员、年龄层、教育程度、月收入、来田园东方蜜桃村的频率、选择田园东方蜜桃村游玩的原因、是否在蜜桃村购买或租用别墅、认为园区内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2) 在此务工的原住民家庭基本情况、耕地资源、住房条件前后对比、年龄层、教育程度、月收入、参与旅游生计活动的影响因素、旅游影响感知。 (3) 田园东方管理人员-家庭基本情况、耕地资源、年龄层、教育程度、月收入、参与旅游生计活动的影响因素、旅游影响感知、对拾房村旅游发展概况的认识、参与旅游生计活动的意愿程度和原因。通过这两种研究方法, 可有效掌握拾房村在改造前后各阶层对田园综合体的亲身感受和满意度, 直观感知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如何对乡村空间重构产生影响的。
 
       2.3 研究区域建设内容与现状
 
       田园综合体建设是对美丽乡村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响应。田园东方建设以“田园生活”为目标核心, 设计了贯穿生态与环保理念的三大板块———现代农业、休闲文旅区和田园社区。为呈现原汁原味的江南农村田园风光, 项目选址于拾房村旧址。采取“就地取材, 修旧如旧”的方式, 选取10座老房子进行修缮和保护, 保留村庄内的古井、池塘、原始生产农具、原生树木, 最大程度地保持村庄的自然形态 (表1) 。
 
       现代化的休闲观光农业:田园东方对拾房村的生态和农业用地进行了重新规划, 休闲观光农业集中在“四园三区一中心”。“四园”分别为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果品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蔬果水产种养示范园;“三区”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果品加工区和物流园区;“一中心”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以深化既有农业资源和开拓农业发展新方向为发展目标, 原基地范围内成块和质量较好的桃林、菜地被保留, 作为观光农业示范区和整体景观的部分节点。基地内的田地部分由原来村民经营, 部分由雇工和专业人员经营。基地范围内的桃林作为开展桃花节和蜜桃节的基地, 供游客观赏和采摘。基地范围内的菜地供园内餐厅使用或游客参观采摘或自己现场制做菜品;水蜜桃由原来的村民到集市上卖到现在村民直接从产地邮寄到全国各地, 或当场采摘卖给游客, 这样水蜜桃的价格翻了几番, 而水蜜桃的衍生品———水蜜桃汁、蜜桃果酒、桃胶、桃木文旅作品等更是获得了广大游客的喜爱。
表1 拾房小镇建设项目内容
 
 
       幸福宜居的田园社区:田园东方打造的文旅板块占地面积约66.7hm2, 构建了集农庄、教育、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现代浪漫乡村生活社区。首先, 对原住民进行了集体搬迁, 搬至基地范围西北边的多层楼房内。其次, 对基地内的老房子保留了建造较精美和完整的老房屋, 与清境旅游投资管理公司合作, 配合项目主题对老房进行了重建, 融入文旅创意设施和现代化设施, 作为游客休闲的区域, 延长游客滞留时间, 增加人气。通过对乡村遗址文化的包装, 营造出田园休闲氛围, 形成一个集乡村景观与现代设施的民俗居住地。第三, 田园东方打造的是一个以生态田园生活为核心的现代乡村文化休闲项目, 旨在为都市人群塑造乡村浪漫主义的休闲之地。
 
       生态和谐的田园小镇:田园东方把现代艺术和田园景观进行了相互融合, 建造了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的田园小镇。小镇由以下项目组成:种植蔬果农产的农庄农场、供儿童游乐的全木制非动力式绿乐园、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华德福学校、小镇图书馆拾房书院、具有农村特色的休闲商业拾房市集、主题咖啡店井咖啡、台湾手工面包房窑烧面包房、“乡”主题的主题餐厅、花间堂民宿和桃溪别墅区。田园东方的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吸引了很多人来此经商、居住、休闲游玩, 还有很多学校和公司来此开展会议、培训、素质训练拓展项目和团建活动。
 

       3 田园综合体的“三生”空间映射与改变
 
       3.1“三生”空间映射
 
       一般情况下, 传统乡村空间可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包括满足本地社区需求的普通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等;生产空间包括进行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和旅游产业、工业用地等其他产业用地;生态空间则指村落外部的滩涂、有林地和荒地等生态环境用地。对现代新型乡村而言, “三生”空间变成了边界模糊的新型复合空间。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生产化使新型乡村中出现了生产—生活复合空间和生产—生态复合空间。本文将田园东方基地内的空间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生活复合空间、生产—生态复合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其中, 生产—生活复合空间包括以原有住宅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旅游餐饮、购物、娱乐和住宿用地等;生产—生态复合空间包括以现有的生态用地为基础和被用于旅游活动的水体、灌木林地等;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主要体现在旅游综合体部分, 是新兴产业的集中区和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区。
 
       主要是: (1) 生活空间。在项目范围内, 生活空间主要体现在原住民的居住区、游客的民宿体验区和新居民的别墅区。 (2) 生产—生活复合空间。从空间格局看, 拾房村的生产—生活复合空间集中体现在由拾房村旧房改造的花间堂民宿、展览售卖水蜜桃衍生产品的田园生活馆、多多面包房和飨餐厅、休闲社交场所拾房咖啡、拾房手作和拾房书院等处。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原中心村大量的传统生活空间经过拆迁, 对部分保留完整的古房屋进行了修缮;二是这些老房屋周围的耕地经过重新规划设计, 种植了供游客观赏的花卉植物, 供采摘、贩卖和直供田园东方餐厅使用的各类蔬菜;三是该类用地由居住向旅游住宿、娱乐、购物、餐饮综合发展转变。生产—生活复合空间大多由传统的生活空间转变而来。田园东方现阶段在已规划的项目地块内不仅以单纯的旅游住宿为主, 还有娱乐、餐饮、会议、素质拓展、休闲、科教、购物等功能, 结合美丽的田园景观, 为游客提供综合型旅游服务, 为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 (3) 生产—生态复合空间。在田园东方项目范围内, 生产空间主要体现“四园四区”:“四园”为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果品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蔬果水产种养示范园;“四区”为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苗木育苗区、产品加工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展示区。中心村落外部形成以游憩活动为主导的生产—生态复合空间。数公顷桃林原为阳山镇各村农户各自种植的桃林, 现被田园东方收购, 既为游客提供景观服务功能, 又作为田园东方水蜜桃生产基地和蔬菜瓜果种植示范园区。由于占用了农户的耕地, 田园东方为农户提供工作岗位和“五险一金”, 负责拆迁后的房屋建设, 每年给农户一定补偿。 (4) 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主要体现在旅游综合体部分, 是新兴产业的集中区和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区, 主要体现在项目中心的田园小镇群, 根据集群和分布可划分为田园亲子游乐区、田园观光区、田园休闲生活区、户外体验区和水蜜桃产业精品展示区。田园亲子游乐区根据儿童成长阶段设计非动力儿童游乐和亲子互动项目, 为他们提供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环境。田园观光区延续乡村肌理, 根据四季时令进行农作物种植配置, 通过精致农业观光和体验感悟田园生活;田园休闲生活区中, 在乡村环境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休闲和度假业态, 营造田园生活环境, 让人们通过生活体验感悟田园文化;户外体验区部分充分利用场域条件, 以路亚运动为基础, 开展攀岩、皮划艇、露营等户外活动, 亲近自然, 寻找快乐;在水蜜桃产业精品展示区构建“桃林+林下作物+林间动物”农业生产系统, 为游客提供水蜜桃产业示范观光和体验场所。
 
       3.2 拾房村的三生空间改变
 
       拾房村的空间形态变化:开发前, 拾房村的空间构成为简单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开发后, 拾房村的空间变为复合空间, 可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生活复合空间、生产—生态复合空间和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空间。田园东方开发后的拾房村的空间构成, 集合了产—居—业—游为一体, 农业发展动力强劲、旅游服务功能完善、环境宜居宜业, 既代表了田园思想, 也是一种理想的空间形态。拾房村的生活空间在田园东方的部分保留和重新规划下, 村落的传统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单一到多样, 形成不同板块。田园东方将拾房村居民集体迁出原居地之后, 村落内部产生了产、居、游一体化的空间融合扩张。这种新型复合空间模式取代了原有传统农业家庭养殖和日常生活空间功能, 生产—生态空间大部分由村庄耕地转化而来。
 
       拾房村的产业变化:建设前, 拾房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即蜜桃种植业。在蜜桃村建设后, 产业模式得到重构, 现阶段发展的三产状况见表2。在田园综合体这一新田园主义的引领下, 拾房村的产业将进入特色化发展新阶段, 优化第二产业, 结合现代农业, 植入第三产业。以乡村休闲和文化旅游为核心, 引领一产增效、二产升级, 整体构建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 奠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表2 拾房村 (田园东方蜜桃村) 现阶段产业构成
 
       拾房村各利益主体满意程度:在半结构化访谈中了解到, 大部分游客来自于无锡市和上海市, 人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选择蜜桃村是因为此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 具有一定的科教娱乐设施, 对儿童有教育意义。部分游客是购买了桃溪别墅的固定客户, 此类游客基本上每周都会来此休闲娱乐, 部分游客偶尔会租赁花间堂民宿或桃溪别墅, 来此的频率为一月一次或两次。游客认为田园东方蜜桃村较适合家庭集体出游度假休闲, 但由于一期田园东方蜜桃村的停车场还未建设, 非业主游客普遍反映路边停车不便利。务工人员大多为本村或周边村落的农民, 他们对居住环境和从事的生计活动基本满意。田园东方的管理人员多数是来自周边村镇的大学生, 或学历水平较高的外地人员, 他们对自己的薪资和工作环境均很满意, 认为田园东方的建设促进了就业、改善了环境、拉动了地方经济。
 

       4 田园综合体导向下的乡村空间重构动力分析
 
       4.1 内在动力
 
       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拾房村而言, 农户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影响了拾房村内部“三生”空间的重构, 促进了复合空间的产生。原来的阳山镇是种植水蜜桃的大镇, 所辖各个村庄的村民均以种植水蜜桃为生, 但由于销路限制, 阳山水蜜桃未形成品牌效应, 销路窄、生产方式单一, 导致阳山镇经济一直难以发展。随着田园东方的开发, 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节假日聚集在此处, 吸引了很多外来资本和新型业态注入, 拉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阳山镇的水蜜桃形成了品牌, 打开了销路, 带来了极大的商机, 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增加。研究期内, 拾房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农耕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实现了传统乡村空间到新型乡村空间的重构。
 
       乡村内部的创新动力:乡村资源利用方式和配置方式的变化是乡村空间产生重构的内部创新动力。阳山镇具有充足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温泉资源、水资源、火山地质资源和清代安阳书院、新渎老街等历史古迹资源, 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导致知名度不高, 没有成套的基础服务设施。田园东方对拾房村进行重新规划之后, 土地利用更加多样化和集约化、资源利用更加充分, 在外来人员的带动下, 村民参与建设, 乡村原有的水蜜桃转化为拾房村的旅游形象代表物, 村内未被利用的温泉资源和湿地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村内的老房屋转化为融合了乡土与现代化设施的田园民宿, 带动了村落内部产业结构变化。在这些动力的影响下, 拾房村完成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改变了传统乡村无生机的破败景象 (表3) 。
 
表3 建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和配置方式变化
 
       乡村治理方式变革: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是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外部诱导。拾房村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是与村落治理主体的参与密不可分, 在改造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主要由企业进行投资, 政府监管, 村民自觉参与。初期由政府主导的景区管委会对拾房村的原始村落进行统一管理, 村落外部大量耕地被征用, 村内村民集体拆迁上楼, 在原拾房村旧址保留了十余座完好的特色建筑, 由花间堂民宿承包, 作为田园东方的主要建筑节点, 位于拾房小镇的正中心位置。村落发展中期, 由“东方文旅”为代表, 对拾房村进行了翻新和重新的规划设计, 村庄的整体发展以企业为主。
 
       4.2 外在动力
 
       旅游业发展趋势:拾房村位于阳山镇北部, 距离无锡市中心约20km, 周围有无锡鼋头渚、无锡灵山大佛和灵山小镇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节点, 旅游市场广阔。阳山镇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18年5月10日, 无锡田园东方旅游接待游客228万人次, 旅游直接收入11.1亿元。自无锡田园东方蜜桃村建设以来,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 村内的别墅群和民宿供不应求, 因此传统乡村生活方式和空间重构的根本诱因来自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由于长三角城镇群的发展态势、苏锡常都市圈的区域结构和无锡市本身突破传统围绕中心城发展的空间局限, 形成了背靠太湖、依托区域、面向江海的大都市发展态势。无锡市的农村聚落发展和村庄建设可通过田园综合体这种模式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达到保护资源和增强农业活力的作用, 田园综合体可积极促进城乡内部空间重组, 使既有资源发挥更大的空间效益。在乡村社会, 唯有发展产业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是乡村较普遍的产业, 农业发展带来的增加值不能满足乡村现代化, 而以城市人为消费主体的旅游业才能增加产值, 因此通过企业主导、政府调控、村民参与的形式, 将原始乡村打造成现代田园梦想的归属地, 通过创造城市人的乡村消费来解决物质水平差距。田园综合体通过城乡互动来解决文化差异问题, 无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5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无锡田园东方田园综合体建设前后, 拾房村“三生”空间的变化来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对乡村空间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对乡村空间重构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拾房村的乡村空间由原始分明的三生空间变成了复合型的空间形态, 功能更完善、土地利用率更高、环境更宜居宜业。田园综合体所营造的小镇是一个可持续的生命有机体, 它由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构成, 由开发者、原住民和游客共同参与维持运营。它盘活了农村的土地, 改善了乡村的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也为周边的城市居民提供了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
 
       综上所述, 田园综合体就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的方式, 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的整体综合的规划、开发与运营。对自然资源禀赋优良、交通区位优越的乡村而言,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 它具有系统的框架和结构, 可及时有效地将传统乡村转化为可持续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现阶段, 对田园综合体而言, 国家政策的大力鼓励和乡村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今社会, 在“人本主义”复兴的状况下, 回归田园这一思想所涌起的城市人的需求在科技推动下, 加快了这个模式的成功实现。田园综合体将是我国乡村和小镇走向现代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

 

时间:2021-3-12 编辑:康养旅游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