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以“乡愁”为主题的贵州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景观和乡愁

探析以“乡愁”为主题的贵州田园综合体建设中景观和乡愁


表1:乡愁符号在景观风貌营中的具体表现内容

1“乡愁”内涵及其符号组成
 
在目前城镇化建设中, 中央建议“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 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而符号是一项社会创造, 对陌生人可能难以理解。但符号表明人们的出现、不同的价值观、历史、即将来临的场景等。因此, “乡愁”在表达或传承中使用到的场景、景观风貌在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共同使用, 使其具备了特定的含义, 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传统文化的延续。它表达人们对历史和文化永恒的情感, 传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缅怀, 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的过程中, “乡愁”作为设计主题则需要通过突出呈现其符号性的内容, 使抽象的“乡土情怀”以更具体可感、可赏、可游、可体验等元化的形式保留和再现。乡愁符号从文化学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有形要素、无形要素、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但从田园景观风貌营造的角度出发, 乡愁符号则有更具体的表达和设计侧重点, 见表1。
 
2“田园综合体”概念及其景观风貌营建的内涵
 
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农民利益为核心, 以产业升级为驱动, 实现三产融合、产农融合为目标的乡村综合发展新模式。它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 融合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 以新田园主义为指导, 对传统民居和乡村环境提升改造, 实现农村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全面发展。
 
田园综合体的整体景观风貌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涵建设。首先, 以原有的乡村地脉形态为依托, 尊重场地原生态和水体资源, 进行场所地貌特征的延续、地形的视觉强化与地域文化活动的适当有机介入;其次, 注入特定的文化主题和具有创新性的文旅活动, 多方位展现本土乡村地域景观和民俗文化特征, 还原并塑造本土田园生活及原住民的风土民情;最后, 通过营造不同景观空间和公共集会场所, 形成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愁载体, 在其中进行独特的乡村活动和生活体验, 唤醒对乡愁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层感知, 也是表达田园文化情怀和感受乡土生活仪式的形式。
 
3 乡愁符号在“乡愁贵州”项目中的景观风貌留存与营建手法
 
3.1“乡愁贵州”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部的清镇市职教城附近, 距贵阳市区约23公里, 机场约30公里, 是前往黄果树、织金洞等多个景区的必经之地。“乡愁贵州”总规划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 首期已建成区块以“乡愁”为主题, 通过“坝、屋、场、田、粮”六个空间要素的内涵发掘与景观风貌营建, 有效保留和重塑“乡愁”符号在贵州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形要素, 通过主要的景观风貌节点如:碧霞池、溪涧谷、中华农耕轴的营造, 融合无形要素中田园生活、民族仪式等民俗活动, 展现贵州本土自然山水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少数民族居住文化等内涵, 塑造出具体有形的贵州“乡愁”文化主题。
 

表2:“乡愁贵州”项目中“乡愁”符号的景观风貌设计表达一览表
 
 
 图3:中华农耕轴景点规划
 
3.2 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
 
“田园综合体”在景观风貌营造时要充分考虑原有乡村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 保护原有的动植物资源, 保留本地域中熟知的植被景观特征, 围绕特征山水地貌进行地形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强化和延续。“乡愁贵州”项目基地原地形高差达140米, 呈西南高、东西低的走势, 有形态各异的丘陵和山谷地貌。在丘陵谷地中梯田和水域分布相对集中在羊昌坝区域的景观风貌营造中, 尊重地形风貌和保留特征植被, 利用原有山地、梯田、池塘和植被的分布特点, 对水资源景观进行有机融合和贯通;通过生态挡土墙等技术, 尽量保留原地形同时, 也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对部分梯田进行景观改良, 增加其观赏性和实用性。项目中的景观风貌营造重现人们对贵州乡村自然环境记忆中的印象, 塑造了乡愁文化中自然环境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也是田园综合体设计时设定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终目标, 见图1-图4。
 
3.3 合理保留与利用特定的有形要素
 
“乡愁”符号在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村落都有其独特表达形式, 只有通过深度挖掘和总结归纳, 才能真正把抽象的一方水土的“乡愁”情怀通过有形的物质元素和活动空间表达出来。“乡愁贵州”项目则主要通过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道家文化的理解和总结, 在乡愁符号上, 通过对贵州村寨常见的特色建筑和构筑物如风雨廊、吊脚楼、石桥等形式进行利用和重塑, 营造乡愁中的乡居印象;通过对乡土构筑物、举办仪式活动如“百家宴”或农事活动的场所, 如梯田、菜田、浣纱台、晒谷场、脚踏水车等元素的使用, 构建乡愁中的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 见图5-图6。通过水系中蓬莱三仙岛、名人故居建筑和石桥等景观元素的设计, 注入传统文化的有形符号, 使景观风貌不仅有自然田园山水, 更有传统文化传承和能满足人们内心需求, 实现人的价值和富有乡愁的田园活动境域。
 图5:风雨桥样式的卧虹廊
 

 图6:碧霞池紧邻“百家宴”建筑群
3.4 有机结合特有的无形要素并积极发挥“人”的作用
 
田园综合体的营建不仅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满足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也是为了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乡愁贵州”项目就是依托乡村生活、农耕体验和生态旅游活动策划, 把本土“乡愁”文化中无形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道教文化通过特有的民族仪式活动展示、乡村农耕活动的参与、地域风土民情的观摩和体验等, 把人和特定场所紧密的联系起来, 让人在特殊的具有符号性的情景中, 直观而深刻地感受“乡愁”, 理解乡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4 结语
 
田园综合体的出现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也是有助于在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矛盾寻找一个平衡点。通过“乡愁贵州”项目的实践, 尽可能摆脱对大城市园林景观的复制与模仿, 尊重场地地域环境与地方乡土文化特点, 在景观风貌设计中营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型城乡综合空间。

 

时间:2021-3-23 编辑:田园小镇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