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人民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城市居民对集生态观光旅游、绿色农产品周年生产供给、农事体验与农耕文化学习、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园区更加向往。2017年, “田园综合体”作为振兴乡村的新型产业亮点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甘肃省政府提出, 打造田园综合体,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兰州市城关区提出全域“旅游+”全面升级, 大力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体育等有效结合, 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和学习、娱乐健身等乡村旅游项目。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区关于打造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任务, 如何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强化技术推广力度, 创建项目示范区, 延伸产业链, 辐射带动区域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值得更深入剖析和探索。
一、田园综合体基本涵义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十六条“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概念首次“亮相”, 其经济技术原理就是以企业和地方合作方式, 在乡村社会进行大范围、整体和综合性规划, 通过开发、运营形成一个新的社区与生活方式。田园综合体是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流通基础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可持续综合发展模式。
二、田园综合体基本特点
田园综合体本质上是继特色小镇之后旅游业及农村发展建设的又一新思路,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将是必然, 因为它不但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养老养生需求, 并且还会开辟生态旅游发展新领域增加新亮点,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但田园综合体必须要做到优势明显、特色突出, 只有做到如此才会保持鲜活及持续长久的生命力。田园综合体打造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农村人民群众生活特点, 以重塑乡村本来面貌为依据, 还原乡村特有的魅力与价值, 使之成为城市居民的洞天福地。
田园综合体是以乡村旅游景观与基本农事活动为前提、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本土文化相结合, 充分借助于乡村的独有景致, 扩大观光旅游范围, 诸如农田 (梯田景观等) 、自然环境、生态资源, 将原始单一的乡村旅游精心构建成一种创新型旅游综合体, 充分挖掘乡村优势资源, 提高附加值, 扩大效益。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 追求一种贴近自然、享受山水之美的生活已发展为大众旅游时代的一种时尚。田园综合体最重要的功能是以城市为依托、为城市提供公共资源服务,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让人们深切体会到旅游真是无处不在, 它强调创新创业,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 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 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田园综合体以综合开发为主要手段。一是农业农村景观与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开发。为一条龙服务于游客所有旅游体验需求,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农林牧渔资源, 打造独具特色且幽静雅致的山水田园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 建立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二是创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休闲产业, 将纯粹的农业生产向宽泛的休闲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其中包括休闲旅游、乡村地产等在内的休闲产业建设模式;三是将田园综合体主要的基础农业生产项目如农作物生产、果蔬种植、花卉园艺生产等包装升级, 开展农业科普教育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从而发展成为田园综合体综合产业体系构架。
三、田园综合体发展要素
景观是吸纳客流、提高土地“含金量”的核心要素。凭借可供游览的蔬菜种植园、瓜果采摘园、花卉展示区、苗木观赏区、湿地景观区、水域观摩区等等, 可以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美景与田园风光, 是游人放松身心、体会农业魅力的理想之地。例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 充分利用毗邻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和当地传统花卉种植产业, 独具匠心的融合当地自然景观、传统农业、民俗文化等资源, 通过以旅游润色农业, 以景观改造农村, 打造出成都的“五朵金花”:花乡农居的红砂村、幸福梅林的幸福村、江家菜地的江家堰村、东篱菊园的驸马村、荷塘月色的万福村。借鉴“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 既是都市的, 又是田园的, 既是生态的, 又具有现代气息。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基础上, 把原本相对独立的景点, 整合提升为精品旅游综合体, 各个景点不重复、不雷同, 有变化, 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充分借助于乡村独居特色的活动空间, 满足客源需求。采用农家风情建筑风格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大院等给游客提供休憩和住宿场所;休闲娱乐方面, 利用乡村民俗文化演艺广场、垂钓基地、健身广场、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街、商业街等活动场所, 使游人体验乡村风情活动, 感受休闲农业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如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 经过科学设计并依开花季节、花期长短、山坡地形等因素打造千亩花海, 经营温情花室、教堂婚礼、婚纱拍摄、星光花海等服务项目;利用特色乡村民俗文化街, 展销刺绣、麦秆画、面人、糖人等当地农俗特产。另外, 打造水上游乐场、儿童拓展训练教育营地、儿童森林探险乐园、亲子营地木屋、热气球基地、滑草场等, 让孩子们放飞童心。
田园综合体最直接的体检就是游客参与农事活动充分享受农业生产带来的乐趣, 同时田园综合体承载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示范等功能。如农耕文化博物馆巧妙地运用图文并茂和光、声、影、像等展现手法将农耕历史、农耕风貌、农村民俗、农村工艺、农村饮食、农耕起居、农耕器具、农业生产和运输、农产品加工储藏、农民休闲娱乐等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元素有效结合起来, 多视角、全方位展示近现代村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 立体呈现伟大的农民多年来辛苦劳作的生活画卷, 使广大游客寓学于游、寓学于乐。
配套建设服务于田园综合体的便民社区医院、银行、学校、商铺等基础设施, 满足当地百姓与游客的日常所需。与此同时, 田园综合体内可融入“智慧农业”及“互联网+农业”。比如, 为拓宽农产品直销渠道, 兰州青石湾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立足生产基地, 创新经营模式, 以“兰州银行三维商城网上销售平台启动”为契机, 入驻到三维商城, 开展电子商务, 面向全市销售青石湾蔬菜合作社农产品, 服务城市居民, 提高公司及农户收入, 推动经济发展。
四、田园综合体发展实践
以兰州市城关区金阳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为例, 该项目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白道坪村, 项目东西北三面邻碧桂园三期工程, 南邻碧桂园二期约克郡, 总占地700余亩。该区域交通便捷, 区域优势条件明显, 是一个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开发为主的多功能田园服务综合体, 将成为兰州市城关区全域旅游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原则。金阳光现代生态农业园的规划设计, 遵循自然规律, 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 采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前沿技术, 正确处理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关系, 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 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田园综合体生命力有机结合, 实现生态环境良好和产业发展稳固的良性循环。金阳光现代生态农业园按照自身发展优势, 坚持以休闲农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 分期实施, 开发一片, 建成一片, 受益一片, 滚动发展”的原则, 以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为主要功能区进行开发建设, 形成发展产业链的“三个构想”: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业, 适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加工业。
规划布局。金阳光生态农业园立足于生态农业, 以创造美丽自然环境、生产优质、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为宗旨, 集农业风光鉴赏、休闲娱乐度假、绿色有机食品体验于一体, 在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项目设计中着重考虑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的完美搭配。园区按功能规划为“一园九区两中心”模式, 即一个现代生态农业园, 九区分别为花卉观赏区、多功能智能温室区、果蔬采摘区、生态养生区、休闲娱乐和特色餐饮区、日光温室观光采摘区、农业农村生活体验区 (含家庭农场) 、农耕文化博览区、户外体育运动及亲子娱乐区, 两中心为游客服务中心和农副产品展示中心。在休闲体验项目中, 田园综合体注重游人的参与性, 如果蔬采摘、农作物种植、垂钓、喂养小动物、农耕体验等, 是城市居民回归自然, 体味“住一天农家屋, 干一天农家活, 吃一天农家饭”乐趣的理想场所, 也是学校进行“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的科普教育和实践基地。
建设内容。金阳光生态农业园因地制宜,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 采用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和设计理念、遵循市场规律、以科技前沿和特色产品为突破口、紧紧围绕田园综合体核心功能和打造精品休闲农业的目标,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彰显品牌效应。园区内规划的建筑及附属用房有智能连栋温室 (包含农业科普及花卉展厅、生态餐厅、农家乐、特色餐饮、室内水上乐园) 、日光温室采摘大棚、拱形果蔬采摘大棚、农业农村生活体验用房和农耕文化博物馆、养老养生移动式休闲木屋、3A级木结构公厕、移动式木屋和集装箱房为主的特色小吃街、集装箱特色民宿、游客服务中心、会议活动中心、物业及管理用房、蒙古包、秋千长廊、环形健身步道, 室外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路径、乒乓球活场、攀岩健身区及拓展训练项目、出入口广场及停车场、冷藏冷冻库、沼气池等。金阳光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努力使观光农业与旅游业融为一体, 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突破点。
农业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根基, 农村传承了中国的主要民俗文化, “桃花源”更是中国文化氛围里关于生活居所的完美典范。发展先进的创意农业, 打造集人文、环保、美丽、文明、休闲于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 为百姓提供一片“世外桃源”, 充分享受忙碌生活之余的那份舒心和惬意, 品味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旅游和乡村体验的需求, 也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打造坚实的基础。(作者:黄得志 邵旭平 郭春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