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是否会在2020年将风险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蓬勃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是否会在2020年将风险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资本逐利的本质就是追求高杠杆高回报和与之俱来的高风险, 乡村建设的长周期高投入低回报特性和资本目标并不相符。高杠杆融资带来的地产泡沫已经耗尽了城镇居民的数代财富, 当下蓬勃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最终是否会在2020年将风险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而当那一天来到, 还有谁为中国的信贷危机下的中国接盘和买单。
 
1 我国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资本推动阶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从上世纪50年代提出, 到80年代小康社会构建放大, 到十六大五中全会的倡建。乡村重点还是局限在乡村自助的基础上, 以信贷的方式提供资金鼓励农民承包土地, 村集体和个人利用乡村的劳动力和资本组建乡镇企业。
 
不可否认, 这些政策确实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繁荣了我国在当时阶段的市场经济。时至今天, 也不难看出, 责任田的包干到户直接制约了我国规模化设施农业的发展。而乡镇企业粗犷的管理方式、落后的技术研发团队、缺失的监管标准, 导致乡镇企业大多数是低效率低产出的初级产业, 诞生了了大量缺乏知识产权意识、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创新意识的“三缺企业”, 而这些企业随着我国产业和市场的发展, 迅速成为市场经济的落后梯队, 一方面过度消耗了乡村的资源污染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主流的“山寨经济”也伤害了地区品牌甚至国家品牌遏制了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创新意识的发展。
 
直至今天, 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环保、市场供需改革的日益关注,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的低效低产出的乡镇企业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1.2 美丽乡村———政府资本推动阶段
04年开始, 也就是十六大五中全会前后, 乡村的人居环境与耕地红线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国家在全国开展了多个乡村建设的试点, “村村通工程”新农村建设”, “历史文化名村”, “美丽乡村”等政策相继出台, 乡村建设的重心落在了改善村容村貌, 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生活配套设施, 这其实是为了解决前一阶段带来的乡村人居环境恶化、农村劳动力追逐就业机会涌入城市从而引发的村庄空心化, 以及留守儿童与老人过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然而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提升虽然改善了环境, 但由于缺乏产业的支撑, 得不到就业机会的农民依然选择做候鸟, 并没有真正解决人口流失的问题。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乡村基础设施中, 为地方财政带来了巨额的压力, 一方面随着乡村劳动力进一步流失, 在村庄改造整治拆迁过程中的过激冲突恶化了城乡关系, 缺乏人气的乡村导致基础设施维护成本过高, 大量配套设施空置浪费。
 
可以说以政府资金引导的乡村美化和人居环境建设确实改善的乡村的生存条件, 但是从资本的角度来说, 资金的高投入并没有高回报, 反而庞大了管理机构, 催生了腐败, 而我国城乡二元化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矛盾, 户籍制度改革, 产业改革, 金融改革的呼声日益提升。
 
1.3 特色小镇———社会资本推动阶段
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发布, 政府机构改革提出了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能, 尤其重要的是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简政放权的政府职能改革成为我国导入PPP模式的基础, 2014年11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我国开始大模式推广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模式, 以公私合营的方式来供给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 而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原本大包大揽的地位调整为监管者与服务者, 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本的运作中增加了企业和社会资本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希望以此使得资本的运作更为高效廉洁。
 
PPP模式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一轮乡村产业政策出台。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2015年1月国办发[2014]7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4]71号文件) ;8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国办发[2015]59号) ;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四个意见的相继出台, 农业经济改革和农村体质改革取代农民人居环境被拉到了幕前。
 
2016年, 特色小镇由国家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 随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 而在这两种乡村发展模式中都无不例外的利用了PPP模式, 在各类政策文件中一概强调政府的主导职能为监管, 同时在项目的审批入库, 以及政府资金运作上, 财务部发改委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指令来规避违规举债等不良行为, 目的就是要将田园综合体或者说公私合营模式推广到底, 并以此达到转变政府职能、杜绝腐败、强化行政效率最终保障乡村建设和体制改革能够成功实现。
 
2 我国的金融发展特性
健康的金融目标为M2增速等于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再加上2%-3%的增速变量。

图1
 
那么如果我们将我国历年的经济数据代入后将得到一个历年增速变量a的曲线。 (见图1)
 
由图1中可以看出上我国实际的增速变量远远大于2%-3%的区间, 在2009年甚至达到了19.08%的峰值。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流通大幅增加的同时, 而产出的生产总值和物价的增速却并极不相符.分析09年前后我国的社会现状, 初步判断该差额是由于为了对冲08年全球化的金融危机, 国家大幅增加货币流动性, 以信贷杠杆缓冲经济危机, 然而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健康, 即使是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依旧存在大量低能级低产能的乡村经济, 加上世界经济环境恶化, 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大量资本不得不流入了地产行业, 从而使得房地产成为一个金融工具。通过土地抵押和房产抵押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借贷, 以高杠杆的方式使资金在一年内实现2-4次的滚动投资, 资本回报率高达到200%-300%。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企业融资, 企业以项目作为抵押从银行借贷并投入到房地产内, 以同样的方式完成资本的多次杠杆。
 
通过信贷抵押从银行获取的大量资本, 并没有为经济注入血液, 而是通过不断的循环增加了银行的资产不良率, 因此也没有实际的反映在CPI指数上, 从而成为增速变量a最大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金融信贷危机最大的隐患, 导致了房价暴涨, 产能过剩, P2P膨胀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3 现行PPP模式下的投资风向
3.1 地产的融资杠杆工具属性
一直以来, 我国都被认定为一个高储蓄的国家, 其峰值储蓄率出现于07和08年两个年份, 分别为51.97%与51.52%。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通常被认定为三个因素社保保障制度欠缺, 投资渠道单一、贫富差距较大, 而房产的增值成为解决这三大因素的最佳金融工具, 万达模式、华夏幸福模式、万科模式最终的目标都是利用房产作为融资杠杆工具, 将所有的风险凝聚在金融体系。
 
3.2 PPP项目的融资杠杆属性
然而“房住不炒”这一方向的明确, 我国对房地产业整顿的力度逐渐加强, 金融资本急需一个替代品出现, 能够代替房地产来撬动我国居民的储蓄从而再次实现资本的滚动和增值。
 
 
PPP项目在前期可以完成这一目标, 通过少量资本投入组建SPV公司, 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进行巨额融资, 完成项目后即使政府无法如约付费存在还贷风险, 也只需断肢求生舍弃SPV公司将风险直接留给政府, 而套利后的资本可以继续滚动寻求下一个PPP项目, PPP项目不过是第二个房地产。
 
3.3 后PPP项目的属性
2017年5月, 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 (财预[2017]50号) , 通知中叫停了将政府担保融资, 然而这并没有使企业追加资金的投入率, 而是为了提高政府还贷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向社会融资的成功率, PPP项目开始向财政收入较好的发达城市聚集, 而真正需要公共供给品投入的欠发达地区及乡村成为资本的荒漠, 从而背离了PPP建设模式的本质目的。
 
但即便如此, 发达地区的项目终归是有限的, PPP项目很快成为资本红海。这时, 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的提出给了资本另外一个选择———田园综合体。
 
4 田园综合体如何吸引资本的导入
4.1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成
田园综合体的提出是建立在三农问题的基础上, 主导田园综合体的部门正是农业部和财政部农业司, 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项目中, 农业是绕不开的核心产业, 农、旅、居的概念贯穿在田园综合体的各色文件中。
 
4.1.1 农业
然而剖开农业和旅游的外衣, 这两个产业均拥有高投入低回报且产业周期长的属性。拿荷兰为例[4], 虽然荷兰农业是公认的农业强国, 22万农民在2015年产出了820亿美元的农业出口。但是这仍不能代表农业的前景良好, 高度的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强化了生产效率, 但是高产出的背后是单位农户需要耕种管理的土地相当广阔, 即便如此一个荷兰农户平均的年收入也只有6万-10万欧元, 以荷兰的户均收入而言并不算特别出色, 因此即使以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高投入做前提, 农业依旧是一个投入大回报较低的产业。
 
那么作为刚刚起步的中国而言, 首先责任田包干到户已经对大幅的推广设施农业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即使是利用向集体和个人规模租赁的方式, 复杂的乡村乡俗仍然会让企业在于村民的沟通上面临许多阻力, 从而大幅影响项目运作效率增加融资成本和项目的不确定性[3]。因此至少在目前, 农业的投入对企业来说一笔有去无回的坏账。
 
4.1.2 旅游业
而随着大连万达大规模地出售万达文旅, 旅游的面纱也逐渐被撕下, 大部分的文旅项目只是应付政府信任的幌子, 即便是付诸于行动也不过是负资产运营, 待真正的盈利收益到手, 就立刻低价抛售。何况作为田园主导的乡村旅游, 大部分并无真正的稀缺旅游资源, 而我国在旅游运营上仍在起步阶段, 大部分成熟景区盈利能力非常脆弱, 一拥而上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民宿项目争夺有限的市场更让乡村旅游项目对资本毫无引力, 少量成功的案例只是因为有着区位的优势, 而区位又将这些成功的案例牢牢锁在了发达城市的边郊。而那些地方本身就是地产资本垂涎的肥肉, 即使少数的几个乡村旅游项目看上去很成功, 也不过形象营销而非真正旅游经营的成功, 实质上做的还是地产的买卖。
 
4.1.3 养老产业
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信用和消费观念还并未养成, 作为一个比旅游和农业投入更大, 经营要求更高回报率更低的产业, 国内并没有一个真正健康运作的实质案例, 即使现在各大地产公司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养老养生项目, 其本质依旧无法摆脱地产属性。
 
4.2 田园综合体的企业盈利模式究竟是什么
没有规模化的土地供给就没有规模化的二产, 没有规模化的二产就没有产业投入的高回报, 去掉农业, 旅游业, 以及需要人气和二产提供支撑的商业和文创等产业配套, 那么对于企业而言, 田园综合体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可以在政府界定的框架下吸引企业去投资和运营呢?
 
华润模式, 绿城模式, 以及田园东方模式, 其本质依旧是利用各种包装的房地产来做最终资本的落脚点, 即使这样他们的盈利能力依然堪忧。在投资渠道单一, 社会保障脆弱的中国来说, 房地产仍然是目前快速回收资本的最好方式, 毕竟当投资的回报率及其微弱的时候, 能做的只有加快资本的利用率才能得到高回报。
 
随着我国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用房以及集体土地的土地改革政策出来, 乡村地产这条路径已经逐渐明朗, 包括田园综合体多个试点选择距离主城区边郊的这一条件, 也让乡村房地产之路更加直白, 然而这条路真的能够走下去吗?
 
5 结语
资本的杠杆已经在连续的攀升, 2017年IPO的大肆放行使得企业的资金本身已经充满了高杠杆率, 如果再以这种问题资金附加上更高的杠杆去投入一个只能靠地产盈利的田园综合体, 那么可以预见到不远的未来, 金融危机的腥风血雨即将扑面而来。
 
田园综合体的出路在哪里?或许现在还没有答案, 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就是追求高杠杆高回报和与之俱来的高风险, 乡村建设的长周期高投入低回报特性和资本目标并不相符。高杠杆融资带来的地产泡沫已经耗尽了城镇居民的数代财富, 当下蓬勃发展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会呼啸而来, 而带来的后果则会在2020年浮现, 以PPP模式的运作方式最终是否会将风险从城市转移到乡村, 而当那一天来到, 耗尽了城乡居民的储蓄之后, 还有谁为信贷危机下的中国接盘和买单。(作者:李苏豫)

 

时间:2021-3-30 编辑:特色小镇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