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百里杜鹃仁和村为例

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山地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百里杜鹃仁和村为例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未来发展的高级形式之一, 它对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百里杜鹃仁和村作为一个山地型乡村, 经济发展滞后, 乡村旅游发展难度大, 乡村振兴难度高。以生态为根基、以生产为核心、以生活为归属构建起适合该村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形成“一谷三区”的空间格局, 通过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 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和管控, 助推该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全球山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50%以上, 中国2 300多个行政县中, 山区县有1 500多个, 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地与平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山地气候垂直多样, 生物多样性丰富;二是山地文化多元, 文化多样性突出;三是山地生态脆弱, 环境承载力较低;四是耕地较少, 人地矛盾突出。正因如此, 山地作为地表的隆起区, 同时也是经济的洼地区。为此,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山区经济, 改善山区居民生活条件。
 
2017年, 国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概念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卢贵敏[4]认为田园综合体要以“为农、融合、生态、创新、持续”为理念, 建集农业生产区、生活居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集聚区和综合服务区为一体的功能区。刘奇[5]认为田园综合体建设要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 主要架构包含景观吸引区、“三养”集聚区、农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服务配套区。可以看出在功能区建设上两人的看法一致。胡向东等[6]通过对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分析得出其基本都是围绕农业生产、产业加工、文旅休闲、生活居住和综合服务5个方面展开。袁媛[7]、吴少英等[8]等分别以梧州市思良江乡村旅游区规划和唐河县桐寨铺镇福星田园综合体规划为例, 探讨田园综合体建设。通过文献梳理可知, 田园综合体文献主要集中在对理念的解读、建设思路的探讨及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建设, 极少有人针对山地田园综合体进行研究。
 
以1865年意大利“全国农业与旅游协会”的成立为标志, 乡村旅游已经具有150多年的历史,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9]。从某种意义上讲, 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目前, 山地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农村人口分布广泛, 产业基础薄弱, 是中国扶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 一些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较差, 旅游吸引力较低, 如何在山区发展切合实际的乡村旅游, 丰富完善山区乡村经济体系, 促进对外交流与发展, 是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田园综合体作为未来乡村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 也是乡村振兴中的一种重要路径和模式, 在有条件的山区探讨和研究山地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山地田园综合体构建原则
山地田园综合体依托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山地文明建设而成, 它需要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这一“三生”空间来进行综合考量, 共同推动山地经济发展,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图1) 。
1.1 以生态为根基
生态环境是建设山地田园综合体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根基, 乡村开发时坚持负责任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协调共生原则, 以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建设。山地生态空间由脆弱的山地自然环境和多元的山地人文组成。山地自然环境是大气、水文、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等各种自然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10]。山地人文包含民风民俗、服饰、饮食、建筑、节日庆典等。重视和保护对村民和游客有意义的原生资源, 以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避免人文资源的过度开发。以生态为底线, 是资源永续利用, 乡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1.2 以生产为核心
围绕现代农业, 建设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为一体的大产业体系, “农、工、商、旅、文”一体化发展, 延长产业链条, 振兴乡村经济,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这是构建山地田园综合体的核心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优质农产品种植供给, 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功能, 农业科技和信息咨询, 形成多产融合的产业集聚区。解决目前山区没有产业或者产业体系不健全的困境, 培育市场主体, 壮大山区经济。
 
 
图1 山地田园综合体构建

 
1.3 以生活为归属
山地田园综合体的生活空间是生产空间的延伸, 是涵盖山地原住民、新移民、游客的共同活动空间所形成的山地田园社区[7]。旅游目的地的生产生活是游客的诗和远方, 良好的山地田园社区营建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 美丽的社区环境, 浓厚的地方文化, 安全和谐的社区交流与活动。山地田园社区的建设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加强社区内部联系和文化特性, 丰富居民精神文明, 使得山地社区的居民能过上健康、舒适、便利和高品质的生活, 让其成为村民和游客身心的归属地。
山地田园综合体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管控和协调, 构建起乡村新生命体。乡村新生命体在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意、提取加工、科普传播进行开发, 让乡村经济有了产业支撑, 让村民收入有了提高, 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同时当地的资源又不会被肆意破坏。它不会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能帮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2 区域概况
仁和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仁和彝族苗族乡,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东南部, 距离百里杜鹃花王景区约6 km, 面积约173.32 hm2, 是仁和乡的乡驻地。区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大地构造上处于黔西高原向黔中中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 属高原中山丘陵地貌类型, 丘岗起伏, 绵延成片, 最低海拔1 259 m, 最高海拔1 486 m, 地势北高南低, 基岩主要为碳酸盐岩, 其分布面积约占70%。土壤母质以煤系砂页岩、黄色砂页岩和石灰岩为主。仁和村总人口2 940人, 全村以农业人口为主, 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等民族居民。以第一、二产业为主, 绿地、休闲游憩场地、文化活动用地较少, 文化氛围不浓, 人居环境一般。基础设施薄弱, 城镇发展方向不明确。

3 仁和村发展存在问题
3.1 基础设施薄弱, 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仁和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农业村, 虽是仁和乡的乡驻地, 又临近百里杜鹃花王景区, 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 但由于地方财力薄弱等原因, 道路、电力、电讯、给排水、医疗卫生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及不断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 尤其是杜鹃花花期时流动人口涌入带来的基础设施超负荷使用, 致使基础设施问题更加突出。
3.2 产业体系弱小, 经营主体尚未形成
仁和村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厚重, 民族、民间文化深厚, 但未对资源进行梳理, 实现合理系统的开发, 循序渐进的推进。产业配套开发不够, 农业是左右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砝码, “三农”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旅游开发主要依赖于百里杜鹃景区, 旅游产业缺乏载体依托, 且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品位不高的通病。旅游产品单一, 没有适合全季节、不同层次游客的景点, 旅游群体优势不足, 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品牌。
3.3 人口素质较低,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仁和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村寨, 以农业人口为主。尽管部分民众受百里杜鹃旅游发展的影响, 有商业意识, 也只是粗放地经营路边摊, 不仅不能保证安全卫生, 还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如笔者在实地调研时看到部分村民就在当地的一片林子里摆摊卖小吃, 垃圾随意扔弃, 既影响美观更破坏生态环境。仁和村由于经济落后、景区发展不成熟等原因, 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由此可见, 引进专业人才, 建立智力支撑体系对建设田园综合体, 实现乡村振兴十分必要。

4 仁和村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
4.1 基本理念
以田园综合体理念为导向, 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的, 结合仁和村的特征和条件, 依托百里杜鹃旅游品牌, 精准定位旅游客源目标市场, 通过资源整合、产品创新、区域互动、功能集成、产业集聚、村民参与全力打造仁和山地田园综合体, 提高仁和村旅游吸引力,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体系, 使其成为集避暑度假、保健疗养、户外运动、家庭亲子、观光体验、修学旅游与养老一体的极具吸引力的山地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形成承载区域核心文化价值、提升百里杜鹃旅游价值的重要增长极, 实现乡村振兴。
4.2 空间布局
以“坚守底线, 绿色发展;集中分区, 特色明显;利于组织, 便于管理;土地利用, 高效集约”为布局原则, 依托仁和资源禀赋、空间格局, 分析仁和村所处区域旅游发展现状与大势,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交通格局、产业布局、特色文化等, 将其空间布局设定为“一谷三区”。一谷为洞佛天探秘体验峡谷;三区为自然农法乐活区、乡村休闲体验区、山野生态养心区 (图2) 。
 
图2 仁和田园综合体空间布局 
 
4.3 分区发展
4.3.1 洞佛天探秘体验峡谷。
该功能区空间范围是以洞佛天峡谷为核心的区域。此峡谷为地下暗河崩塌而形成的喀斯特V型峡谷, 站在峡谷中段的天生桥下向北仰望, 外面一座形似佛头, 当地称为公母岩的山体与天生桥桥洞组合形成“洞佛天”的天然奇观。峡谷雄奇壮美, 千仞绝壁与谷地林木相得益彰。依托此谷, 紧扣“峡谷探秘体验”主题, 构筑旅游区核心吸引物。利用地形, 在公母岩脚下适当筑坝堤, 形成微型湖泊景观;利用公母岩与区内峡谷瀑布段悬崖绝壁、深谷涧壑的天然优势建设体验感较强的悬空栈道;充分挖掘贵州“山地桥梁文化”, 以跳蹬桥、石拱桥、吊桥为元素, 规划设计3座精致景观桥——“境湖三桥”来链接景观湖及其周边景点;规划生态型观景平台等。通过不断完善娱乐体验服务设施, 使洞佛天探秘体验峡谷成为集游览、体验、感悟为一体的峡谷生态探秘体验地。
4.3.2 自然农法乐活区。
该功能区空间范围为仁和村北侧至李家寨的山间盆地及其周边的部分山体。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 由专门企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同时, 借鉴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验, 实施山地农业梯度综合开发工程, 按照“山上果, 田里花”的基本理念, 以自然农法的方式, 发展山地绿色农业、有机农业, 注重参与式、精致化和主题化的设计, 融入农耕文化。创造“天人合一”“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实施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寓旅与农, 配套欢乐农场、有机田园餐厅、生态度假酒店, 将此区打造成集游乐、餐饮、住宿、文化体验、农耕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服务区。
4.3.3 乡村休闲体验区。
该功能区包括仁和乡乡驻地北侧至李家寨村落。乡村作为田园社区, 它是游客与村民交流的场所, 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接待基地。此区以旅游需求为导向, 以户为单位开展庭院美化运动, 对村寨进行富有“艺术”品位和旅游功能的本土化改造, 营造休闲空间。规划建设集博物、德育、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乡村文化礼堂, 积极发展“农家乐”、精致民宿、自助民间工艺等业态, 有效植入乡村文创, 对开展村民旅游服务技能与旅游经营管理培训, 提高旅游服务意识和技能, 打造一流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4.3.4 山野生态养心区。
山野生态养心区在洞佛天北部区域。该功能区由入口服务、山野度假两大功能板块构成:入口服务功能板块包括北游客服务中心、悟园及高端住宿产品养心山房;山野度假功能板块规划有奢华生态度假村山野静庐、山海观景有机餐厅及个性化定制的荒野理疗馆。景点建设依托山地沟谷地貌, 利用天然建材, 结合传统建造技术, 融入黔西北夯土和东南亚风格, 植入现代休闲理念, 强调原乡休闲度假体验理念, 以高品质康养、度假为主题, 以黔西北传统农舍为基础, 用石径、土墙、石阶、竹篱、茅舍营造静怡质朴、闲情野趣的养生度假情怀, 打造品质化的休闲度假产品。初步建立起绿色生态、山野养生的休闲旅游品牌, 提高景区的休闲度假品质。
 
5 结论
田园综合体增强了山区乡村旅游吸引力,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也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 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同时, 乡村旅游也丰富了田园综合体的产业体系, 提高了田园综合体的产业附加值。在“三生”空间的协调和管控上得到很好的统一。村寨的生活社区因为有了乡村旅游业态的植入,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生产空间, 更好地藏富于民, 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条可操作路径。(作者:余河琼)

 

时间:2021-3-5 编辑:康养旅游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