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乡村与田园综合体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乡村与田园综合体

“小微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引入拓展了建筑学在乡建领域精准助农的研究路径和实践范围。依托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的思考, 基于多主体营建动力机制创新的探索、营建路径的深化, 建构“小微田园综合体”模式。
 
1 乡村认知
乡村作为产业形态、社会形态、空间形态、文化形态“异质同构”的复杂系统[4], 其系统中个体的人或组织等具有智能和学习能力的适应性行为[5], 根据美国霍兰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以下简称CAS) 理论, 乡村也因此属于复杂适应系统, 可按CAS中的自下而上、从个别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框架进行剖析。
 
依据CAS理论主体特性和主体间作用机制的分析路径, 乡村的适应性主体如人、组织和功能区块等的聚集 (aggregation) 形成了家庭、组织机构和社区等, 决定着乡村的物质空间、社会关系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规模和复杂程度。各主体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产生要素流 (flow) 的联系。主体适应环境变化而向不同方向发展, 形成了乡村结构的复杂性和形态的多样性 (diversity) , 是乡村活力的来源。乡村系统可拆分为产业、社会、空间、文化等子系统,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 可以将不同子系统组合 (building blocks) 进行研究。
 
2 田园综合体内涵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个新概念, 是对“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综合体”等新兴乡村产业概念的迭代。《一号文件》要求田园综合体需“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建筑学视角来看, “田园综合体”中“田”代表农业, 泛指基于农业的产业系统;“园”则指代游憩的空间范畴;“综合体”借由“城市综合体”概念推演, 隐含功能的复合、运营主体的多元;因此“田园综合体”可视为基于农业、功能复合、多元主体的空间产业聚合体系统。
 
 
图1 田园综合体系统的适应性演化框架
 
在CAS理论框架下, 田园综合体是乡村产业子系统与空间子系统的耦合体。产业是各个微观参与主体对生产生活需求自下而上的涌现, 而空间则是承载其需求的物质化表征。产业与空间的演化均源起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 并且两者相互作用, 产业演化刺激空间的需求, 空间建设支撑产业升级, 共同影响了系统自组织的复杂形态。
 
田园综合体系统中, 在主体行为层, 农户、市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下, 做出不同的适应性反馈, 形成微观层面的多元经营模式;在群体行为层, 各主体间相互联系, 在市场、政策、资本的影响下, 进行选择性协作, 演化出多种经营主体的小微、中型、大型的田园综合体中观产业体系;在系统层, 由于群体行为的互动、反馈, 逐步塑造了宏观的乡村产业和空间结构 (图1) 。
 
“小微田园综合体”则是依托农户个体、基于家庭经营农场进行“农业+”产业融合的载体, 为乡村田园综合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据CAS的理论框架, 对“小微田园综合体”系统中各微观主体行为的营建动力机制、营建路径进行解析。(作者:王竹 徐丹华 钱振澜)

 
时间:2021-3-4 编辑:田园小镇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