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紫溪村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

江西萍乡紫溪村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201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第16条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进行试点示范。其具体目标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加强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风貌建设, 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50年代萌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 先后经历了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带动、政府政策驱动、市场需求导向4个发展阶段[1], 乡村旅游的形式逐渐由乡村郊游村寨观光向乡村旅居生活转变, 田园综合体正是乡村旅居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业态。
在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中, 同质化、碎片化、低端化产品大量存在, 城镇化严重, 人们对回归乡村、放飞心灵的情感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田园综合体如何高起点高质量地规划开发, 避免同质化低端竞争, 突出乡村特色和情怀, 这是摆在规划师面前的新问题。地方理论强调从人的认知角度研究人与地方的空间关系和情感联系, 地方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在旅游规划中反映人的需求、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样性, 实现资源价值的综合利用, 提高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意义。田园综合体无疑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地方”, 本文试图在地方理论框架内, 对田园综合体规划进行地方观解构和建构, 以期指导田园综合体规划实践。
 
2 田园综合体的地方观
2.1 地方和地方依恋
人文地理学、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研究发现, 地方 (place) 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3]。地方如果充满具有意义的真实经验或发生过动人事件, 个体就会对地方产生认同感, 识别地方的3个基本要素包括实体环境 (客观物质) 、功能活动和地方意义 (包括象征意义、个人情感、态度与价值等) [4]。地方在提供所有人类生活背景的同时, 给予个人或集体以空间的安全感和身份感[5]。人对地方的情感依恋被称为“地方依恋” (place attachment) , 地方依恋可划分为“地方依赖” (place dependence) 和“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2个维度[6]。地方依赖是一种功能性的依赖, 包括社会与物理资源的可用性;而地方认同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依附, 是个体对一个特定地区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attitudes) 、价值 (values) 、思想 (thoughts) 、信念 (beliefs) 、意义 (meanings) 、行为意图 (behavior tendenies) 及特别的归属感 (belonging to particular place) 。地方依恋是产生重游的主要动机[7], 对旅游目的地忠诚具有显著驱动作用[8], 对某地产生依恋的人会愿意在该地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9]。
2.2 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是集合了多种业态的产业体, 它以农村为载体, 以旅游为先导, 以产业为核心, 以文化为灵魂, 以交通、物流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 以体验为价值, 以乡村复兴再造为目标, 主体架构有景观吸引区、“三养” (养神、养生和养老) 集聚区、农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和服务配套区等[10]。田园综合体将农业与工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融为一体, 集旅游休闲功能、生态保育功能、食物保障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于一身, 带动当地的生产、加工、制造、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民宿、饮食、游娱、运动、购物等服务设施, 以及医疗、康养、会展、教育、培训等附属设施的共同发展。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模式”、“有机的生态综合规划区”以及“文化、产业、融资的发展平台。田园综合体是一个“诗意的栖居之所”, 可以安放我们的“盛世乡愁”[10]。
2.3 地方视角中的田园综合体
以地方视角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由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意象构成的综合性地方, 对应的主体有当地农民、外来投资者、游客和地方管理者等。田园综合体既是“人-地感知系统”, 也是“人-人感知系统”,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与田园综合体的互动方式不同, 对功能性的需求不尽相同, 产生的情感联结、主观建构的地方意义也不尽相同。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创造并体现地方性, 着力打造各种互动良好的旅游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 最大程度地协调、减少不同利益人群空间互动的差异或冲突, 使田园综合体不仅仅成为一个功能良好的物质场所, 还是一个令人眷恋的安放乡愁的地方 (图1) 。
 
3 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地方观建构
3.1 规划前期资源调查的地方观审视
地方不仅是地图上的符号标志, 还是一个有意义的价值中心、一个情感附着的焦点, 具有地方性[3]。地方性是地方本身所具有的各类客观特征 (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等) 的综合, 具体表现为五大类因素:地方自然条件、地方文化、地方系列活动组合、地方各种特殊节日活动、地方上层设施[12]。地方自然条件指当地的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地方文化包括当地的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居民的生活方式、民间艺术、服饰、饮食、信念、价值观等。地方系列活动和特殊节日活动是指人们在当地亲身参加的各种体验活动和节庆活动。地方上层设施是指地方为旅游者提供的服务设施, 包括住宿、餐饮、咨询、购物、景点等。
图1 田园综合体地方依恋形成路径
 
在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前期资源调查中, 不仅要调查、收集、整理该农村自然环境特征、农业基础、生态本底, 还应考量其社会文化特征。地方文化方面的独特性是经过长期积累并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传承, 才逐渐为一个地方所拥有, 因此规划师要深入了解该地文化发展的脉络, 挖掘地域性的文化符号 (如村落布局、民居、宗教建筑、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理念、价值观等) , 以及这些符号对于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所具有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并在规划设计中加以利用, 以增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田园综合体的情感依恋。对地方性的评价要实事求是, 一个地方若独特性显著, 在后期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将独特性展现, 提炼出鲜明的主题形象;若该地资源平平, 特色不明显, 后期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地方独特性营造, 使之成为一个唯一的、具有辨识度的地方。
3.2 田园生产的地方观建构
3.2.1 田园生产的地方意义
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 也是其有别于乡村特色小镇与城市社区最显著的标志。所谓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都是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较高的生活水准, 农民无法在乡村安居, 而进城务工, 家庭牺牲太大, 有了核心产业的田园综合体, 农民才能在当地产业中获得稳定收入, 安居乐业, 建设家园。田园综合体中的产业, 应以农业为主导, 并形成农、林、牧、副、渔以及加工、制造、仓储、吃住行游娱购、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农业生产不仅能够提供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产品, 同时农业与环境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和管理还有利于稳定气候、存储雨水、调节河川流量并防止洪涝, 并形成乡村绿色空间和景观基底。更重要的是, 农业有利于延续传统文化, 是乡村存续和复兴的重要支撑。
3.2.2 田园生产景观
田园生产景观营建, 与当地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发展何种农业产业, 要结合地方性的分析, 挖掘出地区传统农业中有特色的种植、养殖业, 对于本身就具有宜人环境、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发展具有地方独特性的农林牧副渔业。若当地不具备自然优势, 或者农业生产与周边地区差异不大, 可通过创意农业、人造景观、人为种植某类具有独特性的作物等来弥补地方性不足的劣势。
3.2.3 田园生产活动
田园生产活动虽然是当地农民的日常劳作, 但由于劳作置身于自然和乡村的环境中, 是特别具有乡村意象的典型性活动。此外, 一个地方若能够提供令人激动的活动, 能够吸引游客前往并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因此, 田园生产活动首先要符合当地农民意愿, 生产项目适应市场需求, 生产出的农副产品具有市场销路, 能够使农民获得足够收入, 这样农民才会大力支持并积极投入;其次要发掘农业生产中可娱乐可体验的活动, 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 田园生产活动的类型要丰富, 要打破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限制, 使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生产和旅游体验活动可以开展。
3.3 田园生活的地方观建构
3.3.1 田园生活空间
田园生活是人们与地方进行互动并产生依恋感的重要途径。地方依恋感包括功能性依赖和精神性依恋两个要素。功能性依赖取决于地方的环境、设施和空间物质要素。这类因素最初发挥着娱乐、休闲、居住或其他功能, 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投入时间、精力、金钱并形成个性习惯, 逐渐滋生出属于个体的环境感知, 此类情感在中后期演变成精神性依赖。生活物质空间设计要考虑色彩、形制和样式, 使之具有地方特性, 具体包括:聚落景观的乡村性营造、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性打造、居民社区的特色风格营造、商业休闲娱乐空间的尺度设计、建筑群落的有机融合等。
3.3.2 田园生活方式
田园综合体中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空间, 涉及到生活方式的设计。田园生产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生态, 人们既能够从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源, 也排放废弃物和污染物反作用于环境。田园生活方式设计要体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健康理念。一方面, 田园综合体在选址时要考虑生态环境是否优良, 空气是否清新洁净, 能否生产提供本地特有的绿色有机食品, 能否开展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特色体育活动、养生项目、游客参与体验的田间劳作 (种植采摘或某种农业生产过程) 等活动, 这些都是健康田园生活方式的必备要素;另一方面, 要考虑生活污水、排泄物的排放和生产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建立循环社会, 使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
3.3.3 田园生活文化
田园生活还离不开文化的灌注, 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世代形成的乡规民约、习俗礼仪等发掘出来, 设计成为让人们可以体验的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仪式, 使人们在田园生活中深入思考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在陶冶性情中发现自我, 与田园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结, 形成维护乡村、维护生态的自觉与自警。缺乏文化内涵的田园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
3.3.4 田园生活服务
田园综合体以旅游先导, 以体验为核心, 没有优质服务, 人与环境互动的满意感必然极大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应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提高专业化程度。生活性服务业应当精细化和品质化。规划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 如交通、通讯、信息网络、金融服务、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等, 都要综合统筹, 形成一个虽然远离城市却开放便利的生活空间。
3.4 田园意象的地方观建构
意象是人们对某客观物象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活动后创造出的形象, 包括意象符号、特质表述和情感联系[13]。人们在田园生产景观和生活空间中直观感觉到田园意象符号, 通过生产活动和田园生活表述这些意象符号的特质, 并形成个体对田园综合体的情感联系。规划设计时应深入分析特定景观对人们的象征意义和价值判断, 有意在实体环境中植入意象符号, 通过恰当功能活动的设计, 彰显田园综合体的地方特质, 还应当进行有效的营销, 宣传特定的地方意义, 塑造旅游地形象, 使田园意象更加明确。
 
4 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实践
4.1 案例地紫溪村的基本情况
紫溪村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北部银河镇, 面积约9.6 km2,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距沪昆高速西村互通17 km, 距萍乡高铁站、宜春高铁站和明月山机场均在40 km以内。全村低山丘陵约占60%, 山林植被较为茂盛, 耕地、林地为主, 有紫溪等4条主要溪流和4处面积较大的水库, 另外散布大小水面数10处, 山水田园风光保持较好。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脐橙、蔬菜等。人文方面, 有缩龙、傩舞等民俗, 但总体资源等级不高。居民点分散, 和耕地相结合布置, 全村人口5 064人, 人口密度低, 村庄基础设施较落后。
4.2 规划前期资源调查与评价
规划组对紫溪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之后, 对紫溪村的总体评价是:既有开发优势, 如政府重视, 农民积极, 区位良好, 资源丰富, 生态优良, 已有企业进驻, 开发转型有一定基础等, 也存在劣势, 如可进入性差, 基础设施差, 无核心产品, 产业不成规模等。既面临机遇, 如大众旅游、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互联网+时代, 也遭遇挑战, 如资源同质化、特色不鲜明、分布不集中等。总体来说, 紫溪村在农业、生态、聚落形态等方面具有一般乡村的特点, 但其地方性在江西、在萍乡都不算独特。
4.3 紫溪田园综合体的地方营造
规划组认为紫溪村特色并不鲜明, 因而规划的方向首先就是要营造紫溪村独特的地方性。经过多重方向的探究与思考, 根据紫溪村已有一定生产基础的紫色蔬果种植, 结合村名“紫溪”给人带来的浪漫联想, 同时考察全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以紫色蔬果为主打特色的乡村, 提出了“挖掘紫色文化、放大紫色产业, 创新旅游业态, 将紫溪村打造成集紫色农业观光、紫色主题度假、紫色康疗养生、紫色美食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思路, 并结合该村在党建扶贫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确立了总体定位 (图2) 。
图2 紫溪村旅游开发总体定位
 
规划围绕“紫色”做文章, 着力打造“中国紫色第一村”。提出了“一心引领, 双径串联、三区互动”的总体战略布局。一心:“尊贵紫”银河仙境 (游客中心) ;双径:“万紫千红”溪径, “姹紫嫣红”花径;三区:“浪漫紫”田园胜境, “魅力紫”文创乐境, “神秘紫”康疗秘境。在总体布局之下, 确立了建筑的色彩基调:紫色风格的游客中心、景区大门、村落民居、紫色道路、紫色景观台、紫色观景亭、紫色文创、教育、康疗场馆、紫色游乐设施等。农业景观同样以紫色为特色:紫色花卉, 紫色蔬果, 紫色农作物、紫色茶园等, 辅以自然生态绿色基底。具体策划了以下项目 (表1) 。
 
表1 萍乡紫溪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列表  
4.4 紫溪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地方观启示
紫溪村属于地方性不够突出的乡村, 该规划紧扣“紫溪”村名, 依靠该村已有一定种植历史和生产基础的蔬果花茶生产, 着力打造“紫色”生产景观和生活空间, 为紫溪村添加上地方性符号, 在功能活动中强化紫色生态休闲康养体验, 进一步彰显地方特质, 较好地支撑起“紫色第一村”的田园意象。但在如何体现紫溪村本底文化, 如何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方面考虑不多, 信息系统、民宿等服务设施设计还有待加强。
 
5 结束语
乡村旅游的形式已由乡村观光转变为乡村旅居生活体验, 田园综合体正是乡村旅居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业态。以人为本, 注重田园生活体验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诉求。地方理论认为每个地方都充满意义, 既是客观物质存在, 也由人们主观建构。人们对田园综合体的选择, 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地方感的影响。田园综合体规划的制定过程, 就是一个研究如何挖掘田园地方性, 进行地方营造, 使田园综合体成为一个诗意栖居地的过程。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地方理论对田园综合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资料来源:《萍乡市紫溪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 有删改) 。
 
时间:2021-3-19 编辑:乡村旅游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