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模式对乡村规划3大影响–以信阳市郝堂村规划建设为例

田园综合体模式对乡村规划3大影响–以信阳市郝堂村规划建设为例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概念及研究进展的梳理, 分析了信阳市郝堂村规划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规划应依托农村现有基础, 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文化, 构建城乡综合发展空间;结合当地产业, 通过多元化产业融合, 实现农业和三产的协调发展;通过盘活土地、加强生态保护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共享, 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生活高速化、楼房高层化、环境恶劣化的背景下, 城市居民对乡愁的寄托越来越浓, 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生活方式的追求增大, 村民对田园乡村的建设出现了新的需求, 乡村怎样规划?村镇如何建设?成为学者及设计师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田园综合体”的概念, 指出:“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 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1 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1 田园综合体的内涵
田园综合体是以村民利益为核心, 以产业升级为驱动, 实现三产融合、产农融合为目标的乡村综合发展新模式.它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 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下, 实现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2].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是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建设的同时, 提供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教育、会议为一体的空间景观.通过吸引企业投资, 鼓励村民参与, 不仅对传统农业升级改造, 而且以新田园主义为指导, 也会对传统民居提升改造, 实现农村的多元共同发展.
1.2 田园综合体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田园主义 (Arcadianism) 出自古希腊阿卡狄 (Arcady) 山区.早在1899年, 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 其目标是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3].国外“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主要以绿色农业、休闲农场、观光农园为主,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体验.韩国总体注重创新项目,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民俗历史, 发展休闲农业的方式是“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英国政府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 乡村地区的风土人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日本积极发展绿色观光产业, 注重保护当地居民主体性, 在观光农园、民俗农园和教育农园等方面重点发展, 管理向网络化发展, 生产手段逐步转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在意大利, 利用乡村特色发展“绿色农业旅游”, 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功能的产业.美国乡村发展成熟, 采用农场与社区互助的组织形式, 由市民和农民共同投资、获利, 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架起一座连通的桥梁.法国推行“农业旅游”后, 专业化经营的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4].
1.2.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田园综合体设计和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张诚基于商业模式和业态经营的角度, 提出了田园综合体模式, 吸引企业投资建设, 对乡村进行综合规划、调整、开发、运营, 建设具有商业模式的田园小镇, 带动乡村共同发展.2013年, 国内首个以新田园主义为指导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地无锡阳山.2014年, 朱胜萱等用极具创新的理念指导提出V-life理论和商业模式, 创造了以“天空菜园”为品牌的都市农业休闲新方式.2017年7月, 全国共18个省开展了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 其中包括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广西南宁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河北省唐山市供销社主导开发建设的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项目,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入选国家试点建设项目, 另外还包括山西临汾襄汾县、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等国家田园综合体的试点项目建设。
 
2 郝堂村规划建设案例
2.1 特色自然环境
2.1.1 郝堂村自然概况
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位于大别山余脉的浅山区, 距信阳市区10 km.海拔在95~120 m之间, 地势起伏较大.夏季炎热, 冬季干燥, 雨热同期, 降水量充足, 属于北亚热带过渡区.村域面积为20 km2, 全村2 140人、18个村民组.全村林地资源丰富, 人均山林面积1 hm2, 百年树龄的榆树、臭椿、枫杨、板栗较多.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 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 经济作物以茶叶、板栗等为主.茶园和板栗等面积约1 333 hm2, 水田127 hm2[6].村内人文资源丰富, 不仅有民国时期河南省省长陈善同故居, 也是著名作家白桦和叶楠的故乡.
2.1.2 依山顺水回归自然
郝堂村依山傍水, 自然环境优美, 其乡村规划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地貌, 顺应自然山水环境, 通过对乡土环境的营造, 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态乡土生活.通过对小树林、水田荷塘、茶园的人性化改造, 形成富有特色的马头门楼、村头大腺柳 (图1) 、岸芷轩 (图2) 、十里荷塘 (图3) 、清水墙等多处自然景观节点.遵从原本的自然环境进行营建, 将景观植入自然之中, 虽是人为改造, 看上去却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成为舒适的、生态的、宜人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观光游览环境。
 
图2 岸芷轩 
 
  
图1 村口的大腺柳 
 
  
图3 十里荷塘 
2.2 乡村文化特色
2.2.1 嫁接城乡生活营造乡土文化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 打造人文景观.郝堂村规划建设首先对村名进行文化挖掘, 以郝堂音意为“荷塘”印证郝堂“十里荷塘”的美誉.另外, 将村口130年树龄的国家五级古树腺柳和村里照清禅院里的400年的大银杏树塑造成为重要景观节点 (图1) , 以展示乡村历史文化的沉淀.郝堂村是民国时期河南省省长张善同的故居, 是翰林修编所在地;村子建设过程中将英烈张玉珩的故居建设为博物馆, 用来陈列宣传郝堂村事迹.
2.2.2 突出农村美丽、朴实的特色
郝堂村的乡土建筑从“一号院”开始设计改造, 是孙君着手为村子改建的第一所乡土建筑.整个设计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完全尊重村民意愿, 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大家一起协商讨论, 直至村民自己满意.房子改造如果按照建筑设计的图纸进行可获得130元/m2的补贴, 补贴政策引领村民住上现代的、舒适的庭院.自古东方有儒家的民本, 西方有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 这表明先人早已意识到尊重人的意愿的重要性 (图5) .这种自下而上以农民为主体的模式正逐步取代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 这也是村民自愿改建的原因。
图4 一号院
 
2.3 可持续发展建设
2.3.1 变废为宝可持续发展生态
1987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其理论基础源于生态学.我国乡村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 管理不善, 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没有长远考虑, 农村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郝堂村利用“小手拉大手”的模式, 构建垃圾管理新体系.他们让村里的孩子们担当“监督员”, “监督”家长们改掉乱扔垃圾、混装垃圾的恶习, 在全村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设置沼气池,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既节约了能源, 也保护了环境.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3.2 可持续发展金融
郝堂村成立“夕阳红”金融合作互助社, 实现村民自治.互助社将乡村资金循环利用, 让村里辈分较长的老人做担保, 让村民愿投资、敢受益.他们把村内金融循环管理方式纳入到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之中, 互助社使郝堂村经济得到循环利用, 壮大了村庄的中坚力量, 增强了当地人的返乡意识, 加快了各要素之间的交流.
总之, 郝堂村通过对特色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乡村文化的挖掘, 对旧村进行规划改造, 营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但是, 在继村庄改造之后,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民宿、个体商业经营等第三产业, 观光游人也以休闲旅游为主, 这种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 对经济发展带动不够大, 村民基本收入仍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在环境优美得以展现的同时, 村民对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高的诉求, 急需将规模较大且村民赖以生存的传统农业进行转换、升级, 农业产业是农民生存获益的重要部分, 需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以便于农产品的输出,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 田园综合体模式对乡村规划的启示
3.1 构建城乡综合发展空间
3.1.1 借力自然环境
城市景观环境本源就是由乡土景观发展而来, 面对城市景观环境逐渐模式化的今天, 应该让景观回归自然美, 回归田园美.在自然生态景观基础上融入现代景观符号, 既是对历史性和地域性的尊重, 也不失现代景观的魅力.各村镇景观差异是具有标识性的景观要素之一, 这种差异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3.1.2 全民参与乡村规划
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农民和农业.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生活需求, 提供给村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有序对接, 让农民意识到田园综合体未来发展的空间, 让农村耕种更有效、更便捷、更有价值.因此,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 充分发动群众力量, 以村民利益为主, 共建、共富、共享美好的乡村氛围.
3.1.3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
村庄是村民生存的地方, 乡土文化是当地村民生活形成的积淀, 离开文化就是离开了魂.规划建设应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河流文化等, 将民俗文化与体验农耕文明结合起来, 重拾童年记忆、品味乡野生活、收获有机农产品.村镇建设必须全面普查登记、修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村落, 研究历史文化村落经济社会变迁, 编制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总规划.在历史文化村落物质文明遗存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基础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和建设。
 
3.2 实现农业和三产的融合
3.2.1 农村合作社助力
田园综合体产业的发展要学习郝堂村“夕阳红”成功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推进民宿合作、农家乐互助等, 因地制宜推进企业投资、集体及农户土地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加快资金运转与流动速度, 让村庄重新兴旺起来.同时, 互助社解决了市场主体的散、小、弱、差的不足.通过一条龙的接待、管理、经营、营销的统一合作社模式, 面向市场, 走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使乡村由农户兼业化向集聚型专业化转变.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 解决公共资源滥用、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等问题.
3.2.2 多元产业融合
在乡村规划中, 传统农业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必须把农业创新发展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特色产品筛选, 先进技术和规范制度引领, 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制作、休闲农业与农旅等多种功能, 紧跟现代商业模式, 形成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郝堂村通过引进桑葚、蓝莓、火龙果种植, 开展集水果生产、加工采摘、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经济模式.将农、林、渔、牧等产业与农产品加工、制造和旅游业、养老业相融合, 实现“农业+加工业+文化旅游”的综合发展。
 
3.3 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3.3.1 盘活土地加强生态规划
土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科技化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规划必须坚持以保护基本农田为前提, 将闲置宅基地向民宿、餐饮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乡村公共建筑功能置换,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产.让土地整治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转变;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稳定的土地整治资金筹集机制和“以奖代补, 奖优罚劣”评价指标体系, 做长期的生态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实现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3.3.2 对接城乡共享基础设施
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是城乡共享发展.要建设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的田园综合体, 根据邻里乡村的亲疏程度, 以新田园主义为指导, 积极营造田园社区.充分利用城乡公共资源, 实现城乡路网、路灯照明、城乡供水、垃圾处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一体化, 全面实现城乡污水处理、供气、园林绿化、住房保障建设一体化.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共享, 营造统一管理的小街区、低密度的田园社区.
3.3.3 依托产业共享休闲农庄
目前, 全国已经进入共享时代, 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书籍等已经被市民所接受.但是, 乡村地区偏远、人口偏少, 这些商业模式尚未融入乡村生活, “共享农庄”正是乡村得以发展的契机.生产、生态、生活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方向, 引导传统农业逐渐向农旅结合转变, 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市场共拓、产业共建, 做到相互融合, 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模式.通过共享农庄向新兴产业过渡, 将农事体验与教育相结合, 拓宽和拉长产业链条, 形成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和繁荣的新局面.
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规划要构建城乡综合发展空间,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以合作社为主体支撑, 寻找自身优势, 实现农业和三产的融合发展.突出农村侧供给的“优”、“绿”、“新”, 增大优质供给, 保护生态, 强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以人为本、以农为主”, 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地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发展.同时, 通过提供更多旅游度假空间, 促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生态特色乡村。

 
时间:2021-3-19 编辑:康养旅游

推荐文章

13608068886 发送短信